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 何自力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明確提出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的重大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面對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發展,“于變局中開新局”成為破局的關鍵一招,我們要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推動形成“以我為主”新發展格局。
在新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和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背景下,以融入、跟隨、追趕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格局已難以為繼,構建以引領、創新、超越為特征的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
第一,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經濟體系韌性。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搶占科技創新高地,建立創新驅動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新機制。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科技競爭更加激烈,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國就不可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依靠引進外國技術實現發展,短期看不失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捷徑,但從長期看只會使我們與國外的技術差距越拉越大,始終難以超越,會將我們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競爭力低下。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
第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根本任務來抓。中國經濟要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就必須擺脫以融入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軌道為主要特征的舊發展格局,建立以超越西方發展模式和西方主導的國際循環為主要特征的新發展格局,這就意味著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避免經濟虛擬化,大力提升經濟競爭力,是實現超越的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形成新動能。
第三,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不斷暢通流通渠道。交換和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中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建立高質量的國內流通體系。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都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
第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收入是內需的基礎,擴大內需,必須增加收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在建設增進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逐步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
第五,提升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更好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環節,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著力擴大消費水平,提升消費質量,加快消費升級。目前我國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超過100%;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到2030年,我國消費額占全球比重將達到16%,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我國擁有中等收入群體4億多人口,這些都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著力提升消費質量和消費水平,更好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