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張占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黃錕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格局。
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積極提高內需潛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以內需體系、市場體系、產業體系為主體框架的國內循環體系,推動形成國內循環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是扭住國內循環體系的戰略基點。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更加重視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是夯實國內循環體系的體制基礎。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深化改革激發發展活力。
三是暢通國內循環體系的基本環節。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形成生產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順暢、消費強勁的生產關系,充分釋放產業創造力、分配推動力、流通保障力、消費拉動力,暢通產業鏈和產業循環、價值鏈和價值循環、供應鏈和市場循環。
四是優化國內循環體系的空間布局。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開放高地、發展高地為重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區域、城鄉等不同級次產業鏈融合,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循環體系。
五是筑牢國內循環體系的產業根基。積極調整國內外產業鏈布局,形成以國內產業鏈為基礎、努力向國外中高端產業鏈延伸、以內為主、內外兼顧的國內國外產業鏈新布局。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積極構建以我國為中心的產業供應鏈生產組織網絡,平衡好制造業產業鏈外遷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關系,著力提高產業配套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我國在重要鏈條和關鍵環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增強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加強集體攻關,強化創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實現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進口替代。
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十四五”時期,不管國內國際形勢發生多大變化,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加快構建新型國際產業體系、新型國際貿易體系、新型國際貨幣體系、新型國際標準體系、新型國際治理體系,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一是合力營造全球化的有利環境。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決反對保守主義、孤立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引導促進全球化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切實維系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形成的全環價值鏈產業鏈體系。
二是營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改革和負面清單制度,吸引先進國際資源來華投資發展。
三是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一帶一路”為重點,依托開發區、自貿區、自貿港,促進商品、資金、技術、人員更大范圍流通,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四是加快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以抗疫互動為契機,以產業鏈調整為抓手,以加強同東北亞、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及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形成合理分工、有競爭力的區域一體化布局。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治理機制改革,推動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引領國際規則體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轉變,拓展國際循環的發展空間,按照互利共贏、公平競爭的原則對接世界經濟循環體系。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