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巴曙松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曾指出,各國應該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崛起的新力量,應當主動進行國際布局,促進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理性看待當前逆全球化趨勢,推動產業鏈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在全球經濟體系探索新均衡狀態中發揮積極主動的建設性作用,促進全球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實現和平可持續發展。
適應全球產業鏈調整,深化國際合作
疫情暴發之后,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調整。一些依賴跨國供應鏈的企業生產面臨階段性的供應中斷,而不得不對原有產業鏈條進行重構。預計此次疫情之后,許多國家會出于分散風險和加強關鍵產業的供應安全等考量,加快產業回流。
從一個更長的時間范圍內來考察,主要經濟體并不可能就此走向分離或者封閉。因為當前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復雜程度顯著提高,全球供應鏈交互滲透,幾乎沒有單一國家可以脫離全球市場獨立存在。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全球化協同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因此,目前所面臨的局部逆全球化問題應該理解為全球化進程的調整與分化。
疫情的傳播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沖擊,進而影響到供應鏈上的所有國家。為了應對當前的挑戰,中國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礎上,有條件把握好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新調整布局的新趨勢,把握好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發揮自身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鏈完整等優勢,發揮好疫情控制有效領先的優勢,主動進行國際循環布局。
首先,中國有條件發揮疫情控制有力、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門類齊全、與全球產業鏈保持良好融合的優勢,防止“去中國化”,對沖部分國家推動的脫鉤,實現中國主動布局下的重新掛鉤。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分工專業化和精細化,導致部分產業鏈過于集中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疫情的暴發讓各國意識到全球產業鏈的脆弱性,不少國家出于自身關鍵產業供應鏈安全的考量,將繼續推進產業鏈的多元化和區域化。值得強調的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區域化并不意味著“去中國化”,中國需要發揮自身優勢,成為全球化產業鏈多元化的重要目的地。當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積極開拓中國市場,推動“到中國去”,形成“到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去積極開拓新的業務機會”的趨勢。同時,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內需市場,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在更早控制疫情的中國市場布局,形成更多方式和渠道的對外合作。
其次,疫情對中國國內不同產業鏈的沖擊有所差異,需要作出針對性應對。對于不同的行業,需要進行客觀的政策評估,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在深化全球合作的同時,有效通過產業升級提升本國供給能力。
最后,中國需要積極維護供應鏈產業鏈完整,強化供應鏈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促進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生產要素的良性互動。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國內和國際經濟雙循環需要建立在有效率的、沒有斷裂的供應鏈基礎上。只有保證產業鏈的完整有效,才能讓生產要素流動和循環起來,進而成為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動力。從國內循環來看,要推動要素市場化,促使要素能夠充分、自由流動,激發內循環活力。從國際循環來看,保護產業鏈完整需要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當前,區域經濟合作正在成為新的趨勢,中國需要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區域合作,把握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的趨勢,增強供應鏈的彈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積極布局國際循環,促進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局面
中國在融入全球產業鏈和金融市場的進程中,有條件基于自身不斷提升的經濟金融影響力,主動進行國際布局,促進新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架構的逐步形成,并且在這個新的治理架構中更多地參與,提倡和平、可持續發展,實現與更大范圍內的全球各國的合作共贏局面。從目前的趨勢看,不少國家的疫情依然非常嚴重,而中國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預計世界不少國家對于中國醫療物資的需求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也體現了新的國際經濟格局中中國影響力的穩步提升。
當前,新的國際經濟均衡態正在形成,全球經濟體系發展的趨勢不斷發生變化,中國有條件把握好當前新的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主動進行國際布局,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積極推進供應鏈產業鏈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促進全球在新的治理均衡狀態下實現和平可持續發展,為中國未來發展拓展更為寬廣的空間。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