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對于高標準打造優質人才生態環境,加快人才強國建設,推動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風勁帆懸正可期,重任千鈞再奮蹄。”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深入分析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樹立大局意識、全局思維,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善于從全球化的角度去考慮,進行戰略布局、加快人才集聚、建設創新高地,充分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的8條人才事業發展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
持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打破“身份歧視”,淡化“帽子”“標簽”,打通機關、國企、事業單位和外地優秀專業人才流動渠道,突破固有體制內循環的封閉狀態。制定出臺人才政策。堅持組織、人社部門雙向發力,加大政策協調力度,加速人才集聚,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堅持政策溝通、人才互通,加大人才獎勵表彰力度,發放人才津貼,做好人才體檢工作。打造最優人才生態。不斷放大人才價值,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積極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人才生態環境,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
持續開展招才引才系列活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圍繞轉型崛起發展需求,注重人才與產業項目的匹配度、與經濟發展的銜接性,創新實施各類招才引智工程,促進各類人才項目交流引進。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等方式,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搭建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創新承接平臺,努力實現資金、技術、項目回流。做好人才跟蹤培養。追求總量增、質量提、結構優,核心是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結合人崗相適、人崗相宜,及時關注人才認同感、歸屬感,改變由過去簡單粗放式培養向專業化、精細化過渡;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因材施教,根據人才性格、愛好、特點及專業所學,實現“精準培養”;聚焦重點學科、重點領域,實施分層分類,放手使用人才并廣泛充實到基層各個戰線。突出重點關鍵環節。對于年輕人才應多加以鍛煉,放在不同工作崗位上進行磨礪,充分激發內在潛能,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注重“高精尖缺”專業化優質人才培養,突出品德過關、能力過硬、素質全面、專業過強。
持續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興才育才的“主戰場”,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培養造就大批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各方面人才。一是堅持政治標準。高校培養人才,要務必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二是強化與時俱進。定位世界一流大學,對標找差、分析研判,強化體系支撐、完善制度建設,明確新時代學校教育工作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緊跟時代步伐,勇接挑戰、搶抓機遇。加強美育建設,注重培養塑造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優秀學子。三是注重科技精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實踐證明,唯有不斷開展教育科研,方能有效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從而有利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不斷開創黨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作者:馬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