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定“副中心”的消息一夜傳開時,京津冀三個字便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3月,唐山被確定為“京津冀城市群東北部副中心城市”;隨后,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表態“通州是城市副中心”;4月9日,發改委宣布,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相關規劃。
一時間,市場為之歡欣鼓舞——樓市躁動、概念股翻騰。而現實中,京津冀距離“一體化”還很遠,更多、更深遠的變革有待展開。
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度提及京津冀一體化,明確要求,“繼續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抓緊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面對高層定調、市場熱議,京津冀這塊與長三角、珠三角齊名的經濟圈土地將如何發展?一體化又將給生活在這里的百姓帶來怎樣的改變?上證報記者連續走訪保定、廊坊多地,采訪多位業內專家,試圖探尋京津冀一體化的最新變化。
一體化破題
“目前發改委地區司正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一起完善京津冀發展規劃文本,經過一定程序后,應該會按期出臺。”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不久前的表態曾令外界對京津冀一體化的關注度驟增。
而25日的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無疑將推動這一區域的發展進入國家宏觀經濟戰略的范疇。
實際上,與上海自貿區一樣,京津冀一體化,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道“大考題”。某種程度上,這兩大問題就像在新的形勢下中國改革開放考題的A卷和B卷。其中,A卷——上海自貿區側重的是向外改革開放;B卷——京津冀一體化則側重向內開放。當然,這兩大考題目前都還處在解題階段,尚沒有標準答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