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
從整體上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振興。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基于本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探索與實踐。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與海港運輸之優勢之外,劣勢則更為明顯,如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連淡水供給都存在困難。新加坡在建國之初,社會凋敝、工業基礎薄弱、失業人口眾多,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沒有照搬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結合新加坡的地域特點和現實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建國初期,就把經濟發展定位為“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在本書第一章“奮斗的歷程”的章節中介紹,當時世界正處冷戰的緊張時期,歐美很多企業家為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市場而苦惱,新加坡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取消了300多種關稅,大力引進外資,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幾乎是一夜之間,新加坡成為全球的“投資天堂”和“世界工廠”。新加坡依靠外資的大力推動,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實現了國家現代化的華麗轉身。其實,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了很多啟迪,中國也是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才使得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保持高昂的態勢。
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能夠審時度勢。當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生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之后,新加坡決定擺脫低工資和低生產的舊模式,提出了“第二次工業化”的發展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推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以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跨越。正是秉承這一理念,新加坡的高新技術經濟、知識經濟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業已形成。新加坡為什么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其實道理很簡單:制造業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缺點顯而易見,新加坡承受不了“環境之痛”,另外,國家要實現經濟良性發展,必須培育具有產業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閱讀本書時,筆者深深感受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現狀,和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的情形尤為相似。經濟發展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家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發展。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突然關停那些環境污染嚴重但經濟效益好的工礦企業,這顯然也不現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確實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伴隨著陣痛的過程。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