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美國擁有壓倒優勢的毀滅性力量固然能使其他國家不對美國使用軍事力量,但根本不足以說服弱國不加強自身防務力量,不但不足以說服弱國放棄研發反而可能刺激它們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三,依靠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來實施防擴散,反而進一步刺激了擴散。
盡管自美國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以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國際社會都提出強烈質疑,認為它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沒有合法性,會引起許多問題。但美國不為所動,經常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
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在防擴散中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既破壞了有關國家的生物和化學武器設施,也迫使有關國家終止或交出開發生物或化學武器設施或計劃。但總體上看,先發制人引發的擴散風險比所解決的問題更多。一方面,先發制人可能導致所謂“邪惡軸心國家”的平衡行為,使它們對美國的常規軍事優勢做出非對稱反應。美國軍事領導人早就認識到這種危險,一份國防部文件說,美國“在常規軍事領域的無可比擬的優勢正促使敵人尋求非常規、非對稱的方式”來打擊美國的“阿喀琉斯之踵”。(75)這種平衡能力使美國不得不考慮先發制人軍事打擊的后果,而一旦決定不對發展核武器的某個國家進行軍事打擊,不僅該國而且其他國家都會認為,正是由于開發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才不敢進行軍事打擊。另一方面,先發制人也可能促使相關國家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努力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進行軍事打擊,其必然結果之一是使許多國家認識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作用,反而決心開發它們。因為只有擁有它們,才可能阻止美國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如印度陸軍參謀長孫達吉(K. Sundarji)從海灣戰爭得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依靠常規力量與美國相抗衡”的結論。(76)雖然印度一再以中國擁有核武器威脅了印度安全為借口進行核試驗,但實際上,孫達吉所揭示的可能是印度進行核試驗的真正原因。因此,一旦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擴散加劇是其必然結局之一。
最后,美國冷戰后防擴散戰略的根本目的是阻止敵人或潛在敵國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技術和材料,鞏固、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和戰略優勢,美國的這一目的不利于國際社會實現防擴散的目標。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防擴散政策服務于不同的目標。(77)冷戰后美國盡管努力防擴散,但其政策實質是阻止敵人或潛在敵國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維持和鞏固本國霸權地位和戰略優勢,使美國不受任何限制地在全世界自由行動和干預。1992年,老布什宣稱,美國的“首要目標是防止一個新的競爭者出現在前蘇聯領土或其他地方,不能讓這個競爭者給(世界)秩序施加如同前蘇聯所施加的那種威脅”。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繼承了這一原則。(78)美國2002年《國家安全戰略》指出:“我們的力量將強大到足以勸阻我們潛在的敵人,不要指望通過加強軍備建設超過或趕上我們。”(79)奧巴馬上臺后對美國的防擴散政策進行改革與調整,但維持軍事和戰略優勢的目的絲毫未變。正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前主任西格弗里德·赫克(Siegfried Hecker)所說:“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最重要原因是阻止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伊朗等國家改進核武庫,如果批準條約,則我們從限制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中所獲得的,遠遠超過我們放棄核試驗所失去的。”(80)
很明顯,通過凍結潛在敵對國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阻止它們挑戰美國、維持美國戰略優勢的防擴散政策,更可能促進而不是防止擴散。因為它不利于大國間建立戰略互信,維持相互合作。作為世界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多的國家之一,由于常規力量急劇萎縮,俄羅斯對核武器的依賴增加了。而美國冷戰后一直以防止來自“流氓國家”的導彈襲擊為借口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一旦美國完成導彈防御系統的部署,莫斯科在美國的核優勢面前將顯得更為脆弱。(81)因此,俄羅斯對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非常敏感,在美俄談判中一直把導彈防御系統與核裁軍問題相聯系。隨著美國開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俄羅斯也努力開發和部署能突破該防御系統的新型現代化導彈。俄羅斯的舉動并非特例。顯然,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防擴散無異于空中樓閣。
同時,這一政策目標可能使有關核國家升級自己的核武庫,使一些非核國家決心開發核武器。道理很簡單,既然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需要通過保障自己核武庫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來保證國家安全,其他核國家就更需要升級自己的核武庫,非核國家則需要開發核武器才能維護自身安全。其他國家的這種想法在核安全峰會上明顯表現出來。盡管在峰會前奧巴馬希望會議能“明確清晰地說明未來四年實現核材料的安全保障目標將采取的措施”,(82)但最后的會議公報和工作計劃僅表示“在適當的情況下將考慮”集中存放核材料,以及把研究反應堆所用的武器級高濃縮鈾轉化為低濃縮鈾。對于如何實現核設施的安全,會議沒有達成強制標準,對于停止生產武器級核材料,會議也沒有規定共同的普遍義務。(83)在聯大裁軍會議上,阿爾及利亞、埃及、科威特、利比亞等國明確表示,將反對美國支持的包括加強聯合國對各國核能計劃審查在內的一系列防擴散措施。(84)毫無疑問,如果美國繼續堅持目前的防擴散政策,擴散將更為嚴重。
綜上所述,美國的防擴散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是造成冷戰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加劇的重要原因。
結語
冷戰后,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擴散形勢,美國在建立和完善國內防擴散機構和法律建設的同時,一方面堅持并不斷強化核威懾和常規威懾,以意識形態為紐帶強化西方聯盟,加強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安全;另一方面,不斷批評其他核武器國家實現核武器現代化的舉措,以霸權主義的雷霆手段來推進防擴散目標,提出并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以阻止所謂“流氓國家”開發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政策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它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冷戰后更為嚴峻的擴散形勢,是冷戰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狀況更為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要實現這一理想既不能靠威懾和集團政治,也不能靠以滿足某一部分國家的安全需求而犧牲另一部分國家的安全需求。從根本上說,不擴散政策的成功很可能至少要部分地依賴安全威脅的削減。要真正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必須放棄選擇性防擴散,放棄集團政治、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畫線和堅持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的做法,不僅追求自身的安全,也重視他國的安全,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使用核武器報復常規武器、生物、化學武器攻擊的政策,真正以平等、公正的立場對待所有的擴散行為。否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相關技術會不可避免地擴散到越來越多的國家。
(感謝匿名評審專家和《美國研究》編輯部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