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根基與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治理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系著千家萬戶,其治理效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進程與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新時代,積極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模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任務。
黨的領導是基層治理的定盤星與主心骨。從浙江諸暨楓橋鎮堅持黨建引領,傳承發展“楓橋經驗”,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到江蘇南京仙林街道實施“五個一工作法”,以黨建為核心,引領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成功扭轉信訪不斷、矛盾頻發的局面。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才能確保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凝聚起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在新征程中,各地應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織密組織體系,推動黨組織的觸角延伸至基層的每一個角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引領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層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就要求基層黨員干部主動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無論是河南虞城縣杜集鎮向陽村開辦“以孝治家”大食堂,解決農村老人吃飯難題,讓群眾感受到基層治理的“家常味”;還是北京市創新開展“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圍繞群眾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切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這些成功實踐都表明,只有將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基層治理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支持,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湖南武岡市堅持黨建引領為核心,建設村班子是鄉村發展的“領頭雁”,以強基行動為契機,壓實鎮村兩級責任,構建常態化、系統化的培育機制。創新是驅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引擎,為破解基層治理中的痛點、堵點提供了破局密鑰與實踐路徑。在城鎮化加速推進與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基層治理面臨利益訴求多元化、矛盾糾紛復雜化、服務需求精細化等多重挑戰。各地需以敢為人先的魄力打破思維定式,立足區域資源稟賦、人文特征和發展階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基層治理新范式。要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構建"問題收集-分級處置-跟蹤反饋-成效評估"的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確保群眾關切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強化黨建引領的"紅色引擎"作用,將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動能,在產業培育、生態建設、鄉風文明等領域持續發力;依托大數據與互聯網技術搭建智慧治理平臺,通過數據整合分析精準定位治理需求,實現社區服務"一網通辦"、風險預警"一屏感知",推動基層治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
基層治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法治保障,勇于創新實踐,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讓基層治理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人民群眾 。(任能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