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不用”不等于“根本不用”
“閑置不用”是相對的,如果是絕對不用,所有權人則可以用于長期或永久出租,甚或出售;如果是相對不用,則意味著“不飽和使用”。社會經濟體系中,存量資源的不飽和使用,使閑置不用成為“備用”常態,不僅維護成本巨大,而且惡性循環地要求更多的增量產出以滿足“備用”,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浪費。
從不飽和使用到接近飽和使用,存在著巨大“空隙”,因此可以高頻出讓使用權,讓更多使用者“加入”,形成分享之狀態。分享經濟突破了“一物一用”,形成了“一物多用”,亦即在一個所有權上出現了多個“不相沖突”的使用權,實現了“飽和使用”,進而極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價值。
分享經濟不僅是一種“改進” 更是一大“改變”
分享經濟的到來表明,社會經濟體系中“可分享”的部分更多、更頻繁地實現了“可交易”。這提高了經濟存量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但如果認為分享經濟僅僅作用于經濟存量,對增量或產出意義不大甚或作用甚微,那就不只是矮化,而近乎一種否定了。
分享經濟不僅作用于存量,還將改變產出。存量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減少了對增量的需求。這種改變不僅是數量上的,也將是結構性的。以汽車業為例,不僅不再需要維持巨大的汽車存量,對于增量的結構性影響也越來越大,從主要滿足獨享需求轉變為主要滿足分享的需要,而獨享性的汽車形態亦將越來越個性化、小眾化、特定功能化。未來,即便是個性化很強的獨享性汽車,也將投入到小眾圈子內的分享,以降低維護成本,提高使用品質。
分享經濟不僅適用于消費 還將作用于投資
將分享經濟僅僅視為消費經濟的一種新形態,是一種誤讀。
它適用于消費,從存量延伸到增量,從現貨延伸到期貨,并沒有根本性阻礙,分享經濟最終將更為直接地作用于投資。
數字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中心是個人,個人交易日趨碎片化,并沒有什么力量能夠將分享經濟局限在個人消費領域,交易的性質或方向也不再由企業等部門來限定。分享經濟向個人消費之外的領域延伸與拓展,個人消費與投資的嚴格劃分將趨于瓦解。未來,分享者作為消費者和作為投資者的身份界限將日趨模糊,分享者將更為直接地決定產出的方向和數量。
平臺經濟成為重要的新經濟模式
關冠軍(經濟學博士,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流通研究院院長助理)
互聯網技術在網絡經濟下的有效應用
網絡產品一般都具有初始固定投入高、邊際投入低的特點,可以以近乎為零的邊際成本進行復制。加之網絡的虛擬性特點,相當一部分人誤將網絡產品與虛擬經濟畫等號,將虛擬經濟與網絡經濟畫等號。實際上,網絡經濟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本質上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一種經濟新形態。網絡經濟與傳統技術條件下的各種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產生了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了現代人的消費需求。網絡經濟與生產和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也表現得越來越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網絡經濟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已成為現代企業所必備的技術條件之一。如果說互聯網技術已經在現代企業的營銷和流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在不遠的將來,它對于企業供應鏈各環節的促進和改變也將產生更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設備、廠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運營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如今很難想象一個企業不重視、不應用包括互聯網技術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
初期網絡經濟通過服務提供有價值的經濟活動。從即時通信、網游、視聽服務等,到現如今各種“網紅”,網絡經濟的初始階段主要是通過提供各種“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雖然這種服務具有虛擬性特征,但也屬于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經濟活動范疇,當然也屬于服務業的“實體經濟”。
平臺經濟越來越重要
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商品流通領域深度結合,產生了多種新經濟模式,如大眾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的“網店”、快遞、外賣等蓬勃發展;從淘寶、天貓、京東等綜合性平臺企業,到聚美優品、找鋼網、攜程等眾多垂直性平臺企業;從服務國內商品流通的平臺,再到以敦煌網、速賣通等為代表的服務中國商品國際流通的平臺,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企業與傳統經濟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及升級的一種出路。網絡經濟與傳統產業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通過互相融合產生新業態,實實在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新需求,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來源。
網絡經濟中的平臺經濟成為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新經濟模式,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基礎平臺與增值應用的分離。傳統企業資本專用性隱含的前提假定,是企業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合一的,平臺企業則是以新的產權制度組織起來的企業,企業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可以分離,借助于無形資本可以零技術成本復制的特性,實現資本歸屬上的分享與資本利用上的收費。平臺企業可以被視為與產業內諸多企業及個人分享資本,同時按照資本的使用情況結算的新產權單位。越來越多的平臺企業把其網絡產品(業務)分為基礎平臺型和增值應用型,平臺業務免費吸引客戶流量,而增值業務收費。在共享的基礎平臺上延伸出終端增值業務,它們端對端開放地嫁接在平臺上,從而獲得增值回報。
二是開放性的價值網絡平臺。平臺經濟是個開放的雙邊或多邊市場。每個平臺都有一個平臺運營商,即平臺企業,它負責聚集社會資源和合作伙伴,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通過聚集人氣擴大用戶規模,達到平臺價值、客戶價值和服務價值最大化。平臺的合作伙伴越多,平臺就越有價值,平臺的開放性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
三是具有網絡外部性,還具有范圍經濟效應。平臺企業為買賣雙方提供服務促成交易,其中任何一方數量越多,就越能吸引另一方數量的增長,其網絡外部性特征就能越充分顯現,賣家和買家越多平臺也就越有價值。人們收入提高之后,對商品多樣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企業要響應消費者這種需求,就不能只是“大規模生產單一品種”,而應轉向“小批量生產多品種”。互聯網經濟和信息技術條件下,企業可以在平臺上通過加強協作,實現小批量、低成本、多品種,也即實現范圍經濟效應。
“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
網絡經濟的范疇也從服務消費、商品流通領域,逐步擴展到現代制造業領域。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使傳統技術條件下的各種不可能成為現實,提升了制造業的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互聯網+”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能夠有效推動互聯網技術發展中形成的服務模式,與采用先進技術的制造業的深度結合。互聯網技術將幫助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互聯網的引領作用,不光體現在產值,更在于提高經濟增長與發展的質量,提高經濟附加值。推動中國從GDP“做大”向附加值“做強”,再向質量上“做優”轉型。
“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互聯網+”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向產業服務化方向調整;“互聯網+”從同質化、低附加值、產業鏈低端,轉向提高質量,追求高附加值,進入產業價值鏈高端,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互聯網+”占據新業態競爭高地,使互聯網發展空間拓展到各行各業,催生多樣化增值應用。新業態將突出增值服務,以增值的業態化保證高附加值的穩定來源。新業態還將突出新技術經濟范式的作用;“互聯網+”最終使各行各業實現數據業務的主營化,推動信息部門從各行各業的成本中心轉變為企業的利潤中心。
正如最近李克強總理所表述的那樣:網店和快遞業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網絡經濟已悄然從生產、流通、消費各個領域滲透到國家整個經濟體當中,是新經濟當然也是實體經濟。越來越實的網絡經濟也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