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亞努科維奇運動中上臺的親西方派,一掌權馬上宣布簽署與歐盟的協定,新政權領導人出訪歐美國家,尋求西方援助,要廢除賦予俄語第二官方語言地位的“語言法”。烏克蘭還放棄了2014年獨聯體輪值主席國的地位,暫停向俄羅斯出口武器。這些嚴重反俄的舉動,真正損害的還是烏克蘭的國家利益,其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的東部地區恐怕難以平靜。
俄羅斯大國地位不容忽視
普京執政初期,曾真誠表示要與西方合作,2001年“9 11”事件爆發后,普京向美國提議,允許后者使用俄羅斯在中亞的軍事基地,俄羅斯還放棄了在古巴的無線電情報站和在越南的海軍基地,但美國不僅沒有感謝俄羅斯的支持,反而變本加厲地向東擴張,歐盟北約雙東擴,把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也納入其中,北約的軍事力量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盡管伊朗核問題在解決,但美國仍然堅持在歐洲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美國的勢力極力向獨聯體滲透,2003年11月成功贏得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2004年12月烏克蘭的反對派又在西方支持下奪權。
對于西方的步步緊逼,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對美國進行了嚴厲抨擊,警告北約不要插手格魯吉亞事務。但局勢沒有改觀,2008年,格魯吉亞出兵南奧塞梯,俄羅斯果斷回擊,與格魯吉亞進行了“五日戰爭”,挫敗格魯吉亞軍隊,格境內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被俄羅斯承認為獨立國家,實際上成了俄羅斯的附屬。
2012年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宮以來,改變了梅德韋杰夫與西方建立現代化聯盟的外交政策,強調俄羅斯要成為“現代世界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心之一”。普京把發展與近鄰國家的外交,整合后蘇聯空間作為重點,在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基礎上,組建歐亞聯盟。除俄白哈外,普京還爭取到了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的支持。但是,在許多人看來,沒有烏克蘭的歐亞聯盟力量有限,俄羅斯試圖把烏克蘭拉進來。根據去年12月17日俄烏達成的協議,俄羅斯將購買烏克蘭150億美元的債券和把天然氣價格降低1/3。俄羅斯希望用經濟上的實惠拴住烏克蘭,但西烏克蘭民眾不買賬,他們在歐盟和美國的支持下,再次靠街頭政治迫使亞努科維奇屈服。在歐盟和俄羅斯的斡旋下,烏克蘭政府和反對派于2月21日簽署和解協議。協議幾乎滿足了反對派的全部訴求:恢復2004年烏克蘭憲法,在10天內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提前(不晚于2014年12月)舉行總統選舉。但協議并未得到履行,2月22日生命受到威脅的亞努科維奇逃離基輔,親西方的議長圖爾奇諾夫代行總統職權、“祖國黨”領導人亞采紐克擔任總理,前總理季莫申科被釋放。反對派似乎大獲全勝,普京又一次失去了烏克蘭。
正當外界認為俄羅斯輸掉了這場爭斗之時,2月24日俄聯邦總理梅德韋杰夫對媒體表示:“如果你們認為在基輔各處蒙面持槍搶劫的人是政府,那么我們很難與這樣的政府合作。然而,我們的一些外國伙伴卻不這么認為。”俄羅斯官方對烏克蘭“變天”的回應,表明了俄羅斯與西方立場明顯對立。普京果斷出手,于2月26日下令對俄羅斯中西部軍區進行突擊戰備檢查。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演習,調動了15萬軍人、210余架飛機、約880輛坦克和80艘艦艇。2月27日,一群穿著迷彩服、戴著面罩、身上沒有任何標識的武裝人員出現在克里米亞,他們闖入政府大樓,把俄羅斯三色旗插到樓頂。當天,克里米亞議會選舉親俄議員阿克肖諾夫擔任政府總理,并決定于5月25日就自治共和國的未來地位進行全民公投,后又提前到3月16日。克里米亞“自衛隊”的武裝人員,迅速控制了當地機場、公用設施和軍營,西方和烏克蘭新政權指責這些人是“俄羅斯軍人”,但俄羅斯并不承認。
對于美國和西方的指責、威脅,普京不為所動。3月1日,普京向聯邦委員會提出在烏克蘭動用武裝力量的請求:“鑒于烏克蘭的局勢緊急、威脅俄聯邦公民、我國同胞、根據國際條約駐扎在烏克蘭境內(克里米亞共和國)的俄武裝力量軍人的生命,根據俄聯邦憲法第1部分第102條G條款,我向俄聯邦聯邦委員會提交文件,在烏克蘭境內動用俄武裝力量直到該國社會政治局勢穩定為止。”3月1日,普京在克里米亞的行動得到了議會的授權。3月4日普京在總統官邸舉行的記者見面會上,斥責西方把烏克蘭當成實驗室的“老鼠”,針對美國等西方七國對俄羅斯舉辦八國集團峰會的抵制,普京強硬地說:“如果他們不想來,那就不必來。”普京將烏克蘭事態定性為違憲政變、暴力奪權。關于出兵的合法性問題,普京強調,作為烏克蘭合法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向俄羅斯發出出兵的直接請求,“目的是保護烏克蘭公民的生命、自由和健康”。
1991年失去克里米亞讓俄羅斯人心痛,如果烏克蘭政局穩定,民眾安居樂業,俄羅斯只能吞下這個苦果。現在烏克蘭自亂陣腳,完全西靠,如果烏克蘭完成加盟入約,俄羅斯將失去黑海出海口,這是俄羅斯不能接受的。現在的俄羅斯已經不是1990年代葉利欽當政時那個孱弱的俄羅斯了,俄羅斯已經有能力與西方較量了,在涉及自身戰略利益的較量中,普京看準機會,敢作敢為。
普京用西方之矛,攻其之盾。冷戰結束后,美國插手干涉他國事務,一個重要的理論是人權大于主權,他們不顧塞爾維亞的反對,承認了科索沃獨立。現在克里米亞人也要求自主決定自己的未來,俄羅斯尊重克里米亞人民的選擇,并不違反西方的規則。普京一方面強調俄羅斯行為的法理依據,另一方面以軍事實力為后盾,保障政治目標的實現。3月13日,俄軍在俄烏邊境舉行軍演,8500人的炮兵部隊參與其中,14日,俄羅斯的戰斗機及直升機已經在地中海展開演習。實際上在為3月16日的克里米亞全民公決撐腰。
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決的結果在預料之中,17日晚上普京就簽署了有關總統令,指出:“考慮到克里米亞人民在2014年3月16日全民公投上的意愿表達,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其中塞瓦斯托波爾市具有特殊地位)為主權獨立國家。本命令自簽字之日起生效。”3月18日,有關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加入俄聯邦的條約簽署,自3月18日起俄羅斯的法律及其他法規在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正式實施。從烏克蘭政權發生更迭,到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只有短短的24天。
3月18日,普京就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加入俄羅斯的申請發表講話,他強調克里米亞在民眾心里和意識中始終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人不能前往塞瓦斯托波爾的北約海員那里做客。普京充分發泄了他對西方的不滿:“我們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議題與西方國家展開合作,希望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希望我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開放且誠實的。但我們沒看到你們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騙,別人在我們背后替我們做決定,留給我們的都是既成事實。這在北約東擴時發生過,在他們把軍事設施放在我們邊境邊上時也發生過。”普京要求西方必須承認,俄羅斯是國際事務中重要的參與者,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必須得到理解和尊重。在普京擲地有聲的表態面前,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顯得蒼白無力。
冷戰思維、集團對抗并非世界潮流
在1989年馬耳他會晤中,戈爾巴喬夫和布什同意結束冷戰,蘇聯曾致力于建立共同的歐洲大廈,希望北約與華約一道解散,使冷戰造成的俄歐隔閡能夠徹底消除。普京曾說俄羅斯也可以加入北約,2009年11月29日,梅德韋杰夫把俄羅斯方面起草的《歐洲安全條約》草案分發給歐洲—大西洋地區國家的領導人和這一地區的國際組織——北約、歐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獨聯體、歐安組織的負責人,希望在軍事政治安全領域建立歐洲—大西洋地區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空間,以擺脫冷戰的遺產。但這些都不被理會。美國堅持繼續加強冷戰時期所建立的政治軍事同盟,仍把之作為抵制俄羅斯影響擴大的重要機制。
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加速度運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類似于冷戰時期核威懾的“經濟恐怖平衡”。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歐美對俄羅斯行為的制裁說得狠,但做得有限。目前主要是凍結相關人士的資產及禁止向其發放簽證;把俄羅斯開除出G8,西方七國拒絕出席計劃于今年6月在索契召開的八國會議;美國和北約暫停了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俄方召回了駐北約軍事總代表葉夫涅維奇。這些制裁對俄羅斯不能說沒有影響,據估計,俄羅斯第一季度資金流出高達500多億美元,這比2013年全年總額還高。俄羅斯經濟部長烏柳卡耶夫承認,俄羅斯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放緩至大約0.6%,遠低于此前預估的2.5%。但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支持普京,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代價。
由于經濟利益不同,美歐在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的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美國與俄羅斯的年貿易額只有270多億美元,而歐盟與俄羅斯的貿易額有4000多億美元,歐盟1/3以上的油氣靠從俄羅斯進口,烏克蘭取代不了俄羅斯。因此,在對俄政策上,美歐結不成冷戰時期那樣緊密的反俄同盟。就美國而言,在解決諸如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反恐和反毒品貿易、維護中亞穩定等問題上,需要俄羅斯的配合。如果俄羅斯不出兵吞并東烏克蘭,估計西方國家不會再發起對俄羅斯的第二波制裁。
美國要“孤立”俄羅斯,不顧烏克蘭的國情,促使其與俄羅斯對抗,結果只會害了烏克蘭。處于經濟困境中的烏克蘭失去了俄羅斯優惠的能源。根據2013年12月17日雙方達成協議,俄羅斯第一季度對烏氣價為268.5美元。由于烏克蘭政權更迭,新政權選擇西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烏克蘭沒有償還債務和當前供氣費為由,于4月1日將價格提升至385.5美元,4月3日,再次宣布將氣價提高至485美元。如果烏克蘭不能償還債務,俄羅斯有可能切斷對其的天然氣供應。克里米亞入俄后,如果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民眾生活有很大提高,其對東烏克蘭其他地區的示范效應與影響不可低估。
冷戰思維、集團對抗,只會干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加劇軍備競賽。大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責任,應該順應和平與合作的歷史潮流,放棄對勢力范圍的爭奪,促使世界向更加公正民主的方向發展。正如著名戰略家基辛格所指出的,西方必須認識到,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絕對不是簡單的另一個國家,因為俄羅斯歷史的開端,就是源自烏克蘭的基輔羅斯公國,那里是俄羅斯宗教的發祥地;而且,在過去數百年時間,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領土;而作為俄羅斯在地中海投射影響力的工具,黑海艦隊按照長期租約駐扎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如果把烏克蘭視作東西對抗的一部分,就會毀掉在今后數十年里把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俄羅斯與歐洲)納入國際合作體系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