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需要告別傳統增長方式下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生產力發展路徑,拓展先進生產力發展空間。需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注入新動力。因此,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堅持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強化創新導向,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深刻把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突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主要載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并立足產業新賽道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探索中,吉林牢牢把握轉型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社會共享化、產業高級化發展趨勢,打造出具有吉林特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國多地聚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開展政策部署,努力創造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及時將成果轉化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從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統籌推進產業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新質生產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局限于新興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等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不少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又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
突出把握因地制宜的政策要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有差異,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實際,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不能套用單一發展模式。如,科創資源豐富的地區可緊扣科技創新要素,完善創新生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國家級制造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著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資源富集型地區可加大資源精細化、高效開發利用,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等。
切實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支持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推動領跑領域持續發展,并跑領域加力發展,跟跑領域加速發展,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變道超車”。完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健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體制機制,健全科技金融體制,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健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作者:史守林、劉鑫,均系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