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由“形似”向“形神兼備”轉變,支撐促進該公司高質量發展。2023年,中國鐵建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持續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占比提高3個百分點。
突出抓好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增強產業控制能力。以做實科技創新平臺為抓手,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開展協同攻關,提升企業創新平臺研發能級,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項。設立中鐵建科技創新公司,定位為科技創新業務的協同研發平臺、產業轉化平臺,立足科技創新業務,培育和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業務。
加強原創性技術研究,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圍繞交通強國、制造強國、雙碳戰略、數字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強行業前沿性引領性原創性技術研究,全球最大豎井掘進機“夢想號”圓滿完成上海地下智慧車庫項目的首座超深豎井施工任務;最大開挖直徑14.57米的盾構機“定海號”在長沙下線。
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突破“大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主驅動軸承技術研究與應用”技術,盾構機主軸承全系列產品實現全過程自主可控,自主研發了基于飛騰芯片、麒麟操作系統的掘進機SCADA(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系統,實現高端裝備制造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注重專利積累和標準體系建設,2023年新增授權專利6831件,其中發明專利2008件,同比增長65%,獲中國專利銀獎1項、優秀獎7項,聯合主導發布ISO、IEC國際標準5項。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頂層設計。成立中國鐵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和實施方案,提出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實施舉措。作為責任單位參與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工業母機等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由鐵一院、鐵四院、鐵建重工牽頭實施,并制定行動方案。自上而下健全工作機制、優化投資結構、強化科技創新、鍛造人才隊伍、制定專項支持政策,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關工作統籌協同推進。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六個融入”。將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入戰略規劃體系,融入日常經營管理體系,融入年度投資管理體系,融入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融入績效考核體系,融入統計管理體系,并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系統性、常態化工作狠抓落地。
建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平臺。成立未來產業深部地下空間利用重大項目辦公室,組建地下空間研究院,牽頭聯合20家中央企業、14家高校、4家科研機構共同組建深部地下空間利用創新聯合體,成立15名院士領銜的深部地下空間利用專家委員會。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健全現代企業公司治理,激發改革活力。持續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職權,堅持授權放權與加強權力運行監督相結合,動態調整優化管控內容和管控方式,逐步向治理型管控轉變,為相關子企業董事會依法依規行權履職留足空間。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建立多元化的外部董事人才庫,全面提升外部董事專業素質和履職能力,優化調整外部董事的選派,大幅壓縮兼職董事比例,派出外部董事61人,其中現職兼職人員僅9人。
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增強改革動能。著力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提質擴面,強化剛性兌現和考核。對總部機構設置和崗位職責做進一步梳理評估,所屬二三級單位總部員工引入360度考核并進行強制分布,全面推行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制度。2023年二級單位主要負責人收入最高值與最低值差距倍數為2.8倍,平均浮動工資占比85.54%。2023年全系統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管理人員達1044人,占比為6.54%。在所屬子企業實施26項中長期激勵計劃,涉及激勵對象2853人。
持續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夯實改革基礎。加強各級總部管理人員考核,績效考核實施A、B、C、D等級劃分和強制比例分布,其中A級不大于25%,C級和D級不低于10%,考核結果同績效薪酬、干部任免掛鉤。加強總部派出人員管理,對二級單位外部董事、紀委書記、總會計師進行履職評價,對區域總部進行“一企一策”考核。強化考核結果剛性使用,各類管理人員連續2年考核排名后兩位的進行崗位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