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深刻認識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金融事關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社會穩定和民族振興。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走適合自己國情的金融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資金融通是金融的基礎功能,資源配置是金融的核心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能夠發揮連通器和放大器作用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形成資源配置的加速器效應。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現代化金融體系是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支撐。金融市場規模大功能強,就能為國際儲蓄者和投資者、實體企業、金融機構甚至主權國家提供資金融通的便利渠道,也是一個國家統籌全球資源的重要載體。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現代化金融制度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表現。建設金融強國,為全球金融繁榮和穩定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任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中國共產黨經過百年艱苦探尋走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認識到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在帶領人民探索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進程中創造性地開展金融工作。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苦苦探索現代化之路,但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都未能成功。中國共產黨甫一成立,就肩負起探索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之路的重任。要把我們這個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長期壓迫的落后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發揮金融的支撐作用。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既需要穩定的、可持續的資金供給機制作為支撐,也必須有穩健的、行之有效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作為保障。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對敵貨幣斗爭,成功打破敵人封鎖圍堵,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形成“大一統”的金融體系,推動建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從改革開放時期推動金融改革開放,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有效的“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到新時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金融工作始終圍繞著破解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突出難題這條主線來展開,圍繞探尋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在進行。這充分表明,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我國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來之不易,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奮力開拓出來的,是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我們要倍加珍惜。
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體現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機整體,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加強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使命所在,也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根本政治保證,彰顯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突出,對金融工作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發揮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才能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籬,突破部門與地方的職能局限,避免金融政策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從而確保各個監管部門、各類金融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朝著黨中央確定的金融發展目標協同發力,更好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金融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既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同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金融發展道路的顯著區別。我們黨領導的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我國的金融發展必須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擺在最高位置,切實為提高民生福祉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濟金融共生共榮”重大理論判斷表明,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金融業的立業之本。金融必須通過發揮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媒介功能來助力經濟的繁榮與穩定,并且只有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進程中才能實現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始終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發展,既通過有效動員金融資源助力經濟高速增長,又注重夯實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實體經濟根基,避免走某些發達國家“脫實向虛”的老路。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表明,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中國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避免了金融危機的爆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一方面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經濟增長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充足彈藥。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黨中央尊重經濟運行和金融發展規律,著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推動利率市場化、股票發行注冊制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舉措。與此同時,將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放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上,持續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創新提供適宜的環境,推動中國步入世界金融大國行列。
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過程中,黨中央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創造性開展工作。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金融領域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金融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要。破解這一難題,就必須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供給側入手,用改革的辦法實施結構調整,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推動金融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
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安全是開放的前提條件,開放是安全的必要條件,二者統一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之中。新時代金融工作,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筑我國金融業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提高金融發展質量。與此同時,我們認識到,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實現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總基調。擴展開來說,就是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把握好“穩”和“進”、“立”和“破”兩對辯證關系。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要以穩定立大局,為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創造基礎條件;同時以進取謀未來,為穩增長、穩預期、穩金融注入新動能;努力實現既“穩”且“進”。
我們要將“八個堅持”貫通起來,從黨中央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大邏輯中把握它們的本質特征,系統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全面加以貫徹落實。
三、全力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扎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強建設金融強國,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在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錨定金融強國目標,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要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逐步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要著力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實現金融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的關系,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持續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植根于中華民族豐沃的文化土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轉化為金融強國建設的強大內生動力,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