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西南油氣田蜀南氣礦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日注氣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天山南麓,塔里木油田天然氣乙烷回收智能工廠正式上線運行,推動我國上游天然氣處理行業開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時代;齊魯大地,智能燃氣報警系統實時監控用戶端用氣場所安全運行動態,精準定位問題……這些科技感十足的畫面,成為中國石油冬季保供的尋常圖景,為冬供全產業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攢足“過冬糧草” 科技助力“提氣上產”
國產氣是冬季保供的“壓艙石”。中國石油致力于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技術創新,以科技創新謀求新區“增量”、穩住老氣田“存量”,鍛造非常規“增長極”。科技在各氣田上產保供中的貢獻比重不斷提升。
科技助推天然氣新區上產,備足“過冬糧草”。長慶油田攻關形成的鋁土巖、灰巖儲層測井解釋評價,黃土塬三維地震采集處理解釋,致密儲層大規模體積壓裂,深層優快鉆井四大技術系列,為冬供夯實了技術根基。面對藏匿在低孔、低滲、低豐度巖層中的天然氣,塔里木油田創新采用“多尺度儲層評估+縫網改造+高效分層”一體化儲層改造技術,激活天然裂縫系統。科技工作者通過超高壓將大排量壓裂液注入地下,并采用暫堵劑控制壓裂液在全井段均勻壓裂、造縫,形成四通八達的天然氣“道路網絡”,助力庫車山前天然氣產量平均提高6.5倍。
科技“引擎”助力氣田穩產,讓天然氣藏在冬季發揮最大生產能力。青海油田創新形成開發指標監測與動態調控優化技術、井藏水害與砂患綜合防控治理等配套技術,支撐氣田穩定供氣。“我們研發了基于生產動態自分析、自決策的復雜有水氣藏動態預警體系,實現分時段、分層組對氣藏進行整體優化開發調控,將氣藏綜合遞減率控制在8%以內。”青海油田公司高級專家奎明清說。
科技賦能非常規氣田高效開發,打造天然氣產量“增長極”。西南油氣田加強頁巖氣科技攻關,優化生產組織,推動氣井生產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在老井管理方面建立頁巖氣井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氣工藝體系,在新井提效方面創建以“控壓、防砂、穩定”為原則的頁巖氣井“悶井—控壓返排”制度,在低儲層傷害條件下謀求氣井最大產量。長慶油田創新形成隴東地區太原組風化殼鋁土巖成藏、盆地東部太原組灰巖近源成藏兩大地質理論,深化氣藏評價地質工程一體化攻關,有力支撐太原組鋁土巖、灰巖氣藏水平井擒獲高產氣流,創國內新領域試氣無阻最高紀錄,不斷在非常規天然氣藏中尋求保供新“氣力”。
筑就儲庫“氣倉” 保供調峰添重器
儲氣庫是天然氣上、中、下游產業產供儲銷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夏注冬采、削峰填谷,在冬季保供中發揮著應急調峰的關鍵作用。近年來,中國石油深耕儲氣庫相關技術,高效建設儲氣庫,提升應急沖“峰”能力,讓“調節閥”更靈活。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下儲庫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專家朱華銀介紹,中國石油先后設立了中國石油儲氣庫重大科技專項和眾多相關科技攻關項目,深入開展儲氣庫基礎地質理論、氣藏工程方法、注采運行優化、庫容與調峰能力評估、鉆采工程技術等理論與技術研究,有力支撐了老庫擴容高效運行和新庫快速建設。
面對新建儲氣庫地質條件復雜化、優質庫址資源稀缺的嚴峻形勢,中國石油深挖老庫潛力,以動態密封性評價與注采運行優化等技術支撐西南油氣田相國寺儲氣庫擴壓增量工程、雙6儲氣庫階段提壓,低成本提升老庫儲氣調峰能力;推進新庫“入列”,建立低滲泛連通氣藏“三區帶”建庫模式,以“最大程度擴容驅油提采”為原則攻關油藏建庫技術,助力冀東油田南堡1號儲氣庫等新庫建設。
同時,中國石油通過專項攻關,強化理論技術原始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不斷推動儲氣庫相關技術集成配套、關鍵裝備國產化。
壓縮機被喻為儲氣庫的心臟,進口壓縮機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后期維護保養成本較高。近兩年,一批國產壓縮機集中“亮相”冬季保供,為儲氣庫增添了國產化的鮮明“亮色”。大慶油田通過全面升級改造,將喇嘛甸儲氣庫原有已運行20年的5臺美國進口壓縮機組更換為4臺國產壓縮機組,今年以來已完成超1億立方米注氣任務。在遼河油田雙臺子儲氣庫,2臺國產電驅高壓離心式壓縮機組投產成功,不僅推動了國產壓縮機核心技術創新,還大大提升了單日采氣能力。
“國產高端設備的研制與應用,逐步替代國外進口,打破國外壟斷,保障了我國復雜地下儲氣庫的高效安全建設與運行,顯著降低了建設成本并縮短了購貨周期,對能源的安全穩定供應與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義。”朱華銀說。
數智全程賦能 引領冬供“智慧”未來
“數據跑腿,比我們員工跑腿更加安全高效。”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山東分公司聊城事業部劉富弘說。天然氣銷售公司在部分省份推行用戶端燃氣報警智能化技術,加裝智能化報警系統,實時監控用戶端用氣場所安全運行動態,實現燃氣泄漏風險等級評估,做到快速定位問題、處置問題。
這只是科技創新賦能冬季保供的一個縮影。大數據、物聯網、模擬仿真……中國石油集成整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資源,讓“智慧”元素貫穿天然氣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為冬季保供注入新動能。
優化統籌協調手段,讓保供決策更精準。中國石油智能運營中心發揮運營監測和調度指揮核心職能,按照冬季天然氣保供方案和應急預案,滾動制定天然氣產銷平衡方案,快速采取增加儲氣庫采氣、提高LNG氣化外輸量等增供措施,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線。
融入儲氣庫業務應用環節,讓生產現場更“少人”。新疆油田呼圖壁儲氣庫打造物聯網智慧“糧倉”,采用SCADA、DCS及ESD等系統對儲氣庫集注站的生產過程進行集中監測、控制和調度管理,關鍵點位生產數據采集覆蓋率達到100%。“原本需要到現場用驗漏壺才能發現泄漏,如今有了現場DCS實施控制+上位機監測+定時預警,通過電腦終端就能及時發現問題。”員工周偉東說。
助力管道巡護,讓“供氣長龍”更安全。天然氣銷售公司在部分省區市“繪制”管道數字地圖,以仿真方式形象地展現地下管線的埋深、材質、形狀、走向以及場站設備結構、工藝流程和周邊環境,極大地方便了對管道主體結構、附屬結構的空間位置和屬性信息的查找。利用機理建模、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大慶油田天然氣分公司建立用戶氣量預測、氣量錯峰控制、管道泄漏檢測等智能化模型,讓長輸管道進出平衡、供需匹配、安全平穩。
優化專業應用系統,讓用戶服務更高效。昆侖數智打造天然氣零售專業應用系統,優化安檢隱患整改跟蹤等功能,協助燃氣企業做好冬季前用戶入戶安檢工作,將客戶現場照片、安檢情況、發現隱患等信息及時同步至系統中,實現用氣安全檢查全過程閉環管理,為千萬居民安全平穩用氣提供堅強后盾。
從強化天然氣科技攻關、夯實保供底氣,到儲氣庫技術接連突破、支撐“地下糧倉”建設,再到數智化融入天然氣全產業鏈、護航精準安全平穩供氣,在科技賦能、技術創新的支撐下,中國石油冬季保供正向更穩定、更有力、更智慧的未來進發。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