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在強調兩條底線的同時,還強調兼顧頂層設計與務實推進,不僅明確了目標任務與工作要點,而且給出了具體的執行辦法與針對性措施,深入貫徹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持續夯實三農“壓艙石”。
穩中求進抓好糧食安全生產
“穩”是保證糧食種植面積與產量,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一方面,不斷加強糧食生產能力與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另一方面,保面積、保產量,在種植結構層面,需要合理優化布局,提高大豆和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產能,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人民需求。
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國之大者”。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但要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需求會不斷增長,資源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還要認識到我國糧食穩產、增產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守住這條底線,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切實做到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雙穩定,是應對世界變局和疫情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充分調動主產區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要嚴守,還要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同時,在耕地占補平衡上,絕不能占優補劣,需要立足“存量”優化,做好“增量”挖潛。一是要優化提升耕地“存量”,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二是要積極挖掘潛力增加“增量”耕地,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土壤現狀和潛力,將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分類改造鹽堿地,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三是因地制宜,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并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研究,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有效防范應對氣候變化與農業重大災害。
大力推進種源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問題和種業發展事關大局,種源是“關鍵”“核心”。目前,國際一流種業公司育種技術已實現智能分子設計育種,而我國種業幾乎所有的基礎性研究和大部分應用性研究成果都掌握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手中,種子企業獲益較少,難以培育出可以獲得國外高標準保護的農作物新品種。為此,仍須進一步加強現代種業育種技術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給予開展農業種質資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單位穩定經費投入,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與企業組建育種創新平臺,形成以政策為導向、以公益性研究為支撐、以企業自身發展為主體的商業化現代育種機制,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種業企業做大做強。一方面,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精準鑒定評價。另一方面,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此外,加快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行“揭榜掛帥”“部省聯動”等制度,開展長周期研發項目試點。同時,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開展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試點。在“十四五”關鍵窗口期,繼續大力推進種源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尤其是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時,不僅需要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攻關,還要繼續加大對長周期研發項目的試點工作,全面提升我國育種領域綜合水平。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不僅需要完善監測幫扶機制、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支持力度、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還要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認定時間,確保及早發現,應納盡納。同時,針對發現的因災因病因疫等苗頭性問題,及時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
不斷完善監測幫扶機制。我們雖然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責任依然重大,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持續的任務仍然艱巨,需做好動態監測和健全幫扶機制,重視內部風險因素和外部風險因素,防范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為此,一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要依托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做好鄉村產業振興規劃布局,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特色優勢產業。二是繼續推動產業幫扶從到戶到人向促進區域產業整體發展轉變,大力培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幫助脫貧人口參與現代化生產經營,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三是逐漸穩步提高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重點支持幫扶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龍頭帶動作用。
密切關注幫扶縣這個重點。盡管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當前的重點仍然是筑牢幫扶縣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基礎還不穩固,要加強產業的長期培育,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推動財政、金融、土地等幫扶政策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是因為截至2021年底,全國還有共認定低保邊緣人口431萬人、支出型困難人口433萬人,易出現致貧返貧人口風險。堅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就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強化幫扶縣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為此,一是持續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幫扶縣脫貧地區在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選準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應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能力提升、全產業鏈開發等薄弱環節,將特色主導產業培育成就地就業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二是強化產銷對接服務,構建農產品營銷長效機制。逐步擴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建設項目實施規模,開辟脫貧地區特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綠色通道。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脫貧地區建立穩定產銷關系。三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業聯農帶農能力。在扶持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面,繼續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產業化聯合體,將扶持政策與聯農帶農效果掛鉤,推動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四是繼續加大對幫扶縣脫貧地區農技推廣特聘計劃實施力度,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及其他有條件的脫貧縣實施產業技術顧問制度,為幫扶縣脫貧地區打造一支不走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確保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固牢易地扶貧搬遷特殊群體,防止規模性返貧。易地扶貧搬遷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一是制定后續扶持政策,全力保障后續扶持資金,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做好戶籍和社保等銜接政策的同步配套;二是發展產業和增加就業,要確保搬遷群眾能夠穩得住,因地制宜安排后續產業的發展,發展容易吸納脫貧人口的產業和項目;三是關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社區治理,健全社區管理服務職能,建設統一的社區服務中心。同時,要密切關注易地扶貧搬遷分散安置點的后續發展情況,最終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持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加大安置點產業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