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聯動是保障財政與貨幣政策穩健有效的必要舉措:
第一,為應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解決中長期問題,要求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穩健貨幣政策為輔;
第二,貨幣政策應靈活適度,為財政政策積極發力營造良好流動性環境。
政策協調聯動要統籌兼顧逆周期和跨周期:
第一,要在中長期宏觀視野下發揮政策穩定短期宏觀經濟的作用;
第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不局限于逆周期調節效應,要協調聯動發揮綜合性機能并實現跨周期管理;
第三,政策協同聯動要警惕逆周期后遺癥,推動房地產業良性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前布局。
2021年,中國經濟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在財政政策方面,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不斷減輕市場主體負擔。同時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為此,建議強化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統籌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助力經濟穩增長。
中國經濟平穩復蘇需求收縮壓力增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需求收縮”居于首位。2021年中國經濟平穩復蘇。同時,疫情反復可能制約消費復蘇節奏,制造業投資節奏放緩,基建投資增速低迷,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進出口高位運行但未來可能周期性回落,經濟面臨需求回落風險。
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但受基數效應和需求走弱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速逐季走低,且疫情反復影響消費復蘇,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制造業投資邊際轉暖,但有效需求相對不足。一是制造業投資增速較快,融資條件較為寬松。四季度,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維持兩位數增速,制造業景氣度邊際轉暖。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高位運行,融資需求較為旺盛。金融環境相對寬松。二是制造業經濟結構有所優化,向高質量方向發展。1-12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高于制造業投資整體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景氣度指數連續4個月處于擴張區間。三是有效需求不足影響制造業開工效率,投資預期有所轉弱。下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不及上半年,工業企業產銷率已連續7個月同比為負。四是制造業投資的外向型依賴依舊存在。我國工業出口交貨值保持高速,四季度增速運行區間明顯高于整體工業增加值,且增速持續走高。五是小型企業與大中型企業復蘇不均衡,大中型企業PMI處于景氣區間,中小企業更需資源支持。
基礎設施建設增速較低,需求拉動相對不足。一是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緩慢。2021年全年基礎設施(不含電力)投資同比增長0.4%,兩年平均同比增速為-0.3%。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電力)累計投資完成額兩年平均同比增速自6月以來呈現走低態勢。二是基建原材料行業量價走低。其中,鋼鐵行業方面,全國電爐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則自6月以來均持續下行,下半年以來,鐵礦石綜合價格指數、螺紋鋼價格、熱軋板卷價格自高位回落,重點企業粗鋼日均產量呈現下行趨勢。全國水泥、混凝土價格指數也呈下降趨勢。整體來看,四季度建材綜合指數近兩年高位持續回落超18個百分點,顯示下游基建和地產需求偏弱。
房地產業增速下行,銷售景氣相對較低。一是2021年房地產開發資金增速收縮,投資增速下行。2021年房地產開發資金同比增速為4.2%,兩年平均增速由正轉負為-3.6%。二是房地產銷售景氣度下降,一、二手房銷價和土地成交溢價率走低。2021年商品房銷售面積不及疫情前2019年水平,居民持幣觀望。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和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當月同比增速自2019年4月以來均呈下行態勢。
進出口高位運行,未來可能周期性回落。一是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保持優勢,助推進出口高速增長。我國憑借產業鏈完備的超大經濟體優勢,充分發揮“世界工廠”作用,對世界經濟形成有效“補位”,進出口高速增長,填補滿足世界經濟需求缺口。2021年出口總值達336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9.9%。二是隨著全球貿易逐漸重啟,中國出口或將逐步回落。從四季度來看,中國出口增速已呈下行態勢。除產能替代因素外,2021年出口基數較高,世界經濟復蘇放緩減弱外需等因素均可能導致我國出口在未來逐步回落。
財政增收明顯支出精準性進一步提升
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完成全年預算并有一定超收。其中,稅收收入17.27萬億元,增長11.9%,占比約85%;非稅收入2.98萬億元,增長4.2%,占比約15%。財政收入恢復性增加,體現中國經濟穩步復蘇,且物價上漲帶來一定價格效應。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減稅降費政策持續發力,減輕市場主體壓力,激發經濟活力。“十三五”期間累計減稅降費超過7.6萬億元,2021年繼續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但需要注意的是,財政收入兩年平均增速3.1%低于名義GDP和實際GDP增速,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財政可持續性壓力和發揮積極作用穩定經濟的壓力有所上升。
減稅降費效果顯著。通過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促進“放水養魚”,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具體來看,一是堅持扶小扶弱。一億多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基本盤,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在現行減半征收的基礎上,再減半征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二是支持“專精特新”。引導中國經濟向高端制造和科技創新轉型。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并允許企業可以按照半年或者提前享受2021年前三季度的優惠;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實行按月全額退還新增的未抵進項增值稅稅額。三是做好疫情政策銜接。延長小規模納稅人減征增值稅等政策執行期限,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取消港口建設費,降低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的征收標準,繼續免征相關防疫藥品和醫療器械注冊費,取消普通護照加注收費,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的整治力度。四是完善制度性減稅。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退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及企業所得稅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優惠等制度性優惠政策。
財政支出同比持平。財政支出增速較慢,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同比增長0.3%,與去年應對疫情期間近乎持平。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3.5萬億元,比上年下降0.1%,剔除國防武警、國債發行付息、儲備等支出后,中央部門支出下降8.2%,體現中央帶頭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并騰挪資源讓渡地方和基層。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1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3%,占總預算支出比重近86%,持續推進財力下沉,優化支出重點和結構。
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的精準性和有效性。2021年建立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規模達到2.8萬億元,并向基層傾斜,分配省級1萬億元,分配市縣1.8萬億元。資金直達使用單位,沒有滯留,實現“一竿子到底”,截至年末實際形成支出2.67萬億元。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重點領域支出增長均高于總體支出增幅。
將以穩為主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再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經濟回旋余地大,政策空間足,享有社會主義體制優勢,政府穩增長決心大,多項政策將保障經濟金融大局穩定。
制造業投資平穩復蘇,新能源、新技術、新業態等經濟增長新動能逐漸涌現。2021年投資分項中,制造業投資增速高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消費和外需發展勢頭較好,制造業大局穩定,工業成為對GDP增長貢獻最多的因素。2022年我國仍將保持制造業穩定發展態勢,并加大信貸資源、稅收條件等政策支持力度,呵護制造業發展。新經濟方面,近年來相關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于整體增速,新經濟發展保持高景氣,尤其是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電動車、新型電池、虛擬現實、半導體等為代表的新業態和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和高速增長,“碳中和”和“碳達峰”為目標的綠色發展模式也已在路上。政策方面,國家推出“專精特新”小巨人計劃,科創板、北交所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中國經濟正逐漸從強調“量”的增長轉向注重“質”的發展,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
傳統基建和新基建均有廣闊空間。一是我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仍有增長空間,“十四五”期間將強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在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密度、運營效率等方面較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在機場數量、航運效率、港口服務效率方面較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明顯的提升空間。此外,我國基礎設施在東中西部、城鄉之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較為突出,經濟落后區域仍有基礎設施短板問題。二是穩增長需基建投資發揮重要作用,新基建可兼顧跨周期和逆周期。加大在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著力打造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發揮新基建的引領作用,一方面在短期形成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短期需求,助推經濟穩增長,另一方面在長期形成新供給,助推出現制造業和消費新業態。三是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有望發力,支撐經濟穩定復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基建投資有望提前發力。
地產調控政策邊際調整,房地產業以穩為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一方面,調控政策要求保施工、保交房,部分城市出臺多種政策提振商品房銷售,推動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另一方面,金融政策邊際松動,銀保監會要求,合理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并購貸款,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召開房地產企業代表座談會,支持符合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企業在銀行間市場融資。房地產信貸政策和公開市場融資有所回暖,資金鏈壓力邊際緩解。
海外需求邊際回落,更多依托內循環實現經濟增長。隨著疫情影響在未來逐漸消退,境外各國生產能力恢復,對中國出口形成替代,海外需求可能有所回落。當前,我國供給水平高于需求水平,主要因為外需缺口。一旦外需缺口填補,內需不足,供給慣性可能導致供大于求,出現短期經濟失衡。中國經濟需要未雨綢繆,多措并舉支持消費擴大、制造業發展,補齊基建投資并穩定地產投資。
強化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兼顧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穩增長壓力增大,需要多措并舉掃除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障礙。尤其是結合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需求不足與供需錯配成為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之一,亟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加強協同,拉動經濟有效需求,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協調聯動是保障財政與貨幣政策穩健有效的必要舉措。
第一,為應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解決中長期問題,要求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穩健貨幣政策為輔。當前,我國房地產價格高企、PPI處于歷史高位、收入差距較大、宏觀杠桿率居高難下等問題均成為貨幣政策發力的現實約束。財政政策具備時滯較短、針對性更強、實施機制更直接有效的特點,更應成為穩定宏觀短期需求的主要手段。此外,構建長期增長新動能、實現經濟跨周期治理更應偏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總量調節為主,對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觸及較淺。財政政策可發揮定向支持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經濟手段掃除制約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展,矯正經濟主體激勵,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
第二,貨幣政策應靈活適度,為財政政策積極發力營造良好流動性環境。為規避財政政策擠出效應和其他后遺癥,貨幣政策應靈活配合,維持適宜的利率環境,提高實體經濟對金融資源的可得性。貨幣政策能在財政政策積極發力時協調配合,相對抑制名義利率漲幅,規避擠出效應,并使實際利率下降,拉動居民消費和私人部門投資。
政策協調聯動要統籌兼顧逆周期和跨周期。
第一,要在中長期宏觀視野下發揮政策穩定短期宏觀經濟的作用。考慮到當前我國經濟穩增長壓力較大,要兼顧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于解決短期困難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逆周期”調節依舊要活躍于政策舞臺。要避免短期需求政策過早退出,并允許經濟穩定政策盡早發力。要以逆周期為基礎,為解決經濟長期問題謀求穩定適宜的宏觀環境,為改革發展模式、解決深層困難創造戰略窗口期。
第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不局限于逆周期調節效應,要協調聯動發揮綜合性機能并實現跨周期管理。財政政策具有微觀結構調整功能,結構性貨幣政策框架的提出也一定程度彌補了貨幣政策重宏觀總量、輕微觀結構的不足,強調了定向支持作用。兩大政策應超越需求側調控和總量視角,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跨周期”構建經濟在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供給質量。
第三,政策協同聯動要警惕逆周期后遺癥,推動房地產業良性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前布局。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政策更強調刺激有效需求,完善有效供給,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刺激地產和傳統基建已不再是穩增長的主要手段。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收益成本的科學測算和“因地施策”提前布局。對于存在基建短板的中西部落后地區和廣大農村,仍應不遺余力補齊基礎設施欠賬,為后發追趕打好硬件基礎。在傳統基建較充足的地區,要避免重復建設和政績工程,加強基建數字化、智能化和科學化轉型,提前布局新基建,在擴大短期需求的同時增強長期發展動能。
(作者:閆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研究員,張曉珉系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