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國產業升級》,趙昌文、許召元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新工業革命現在已經開始了,2049年一定是新工業盛行的年代?,F在我國的經濟規模按市場匯率計算已經達到美國的70%,我國的5G技術在新工業革命中已經世界領先。這幾年美國故技重施,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舉全國之力打壓中國企業。如果美國能在新工業革命上以封鎖手段成功壓制我國,那么我國就不可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怎樣才能突破封鎖?只有致力于引領新工業革命才能不被封鎖,引領新工業革命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要條件。
中國引領新工業革命的比較優勢
為實現我國民族復興的目標,引領新工業革命是必要的,但是,有沒有條件實現呢?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趙昌文、許召元《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國產業升級》的判斷:從人均GDP所代表的產業、技術水平等物質條件來看,我國已經有能力來引領這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同時我想補充一點:引領新工業革命,我國不僅有物質條件,而且有比較優勢,并且,比現在作為最大最強經濟體的美國更有比較優勢。其原因有三:
第一,新工業革命是以人、機器、資源間實現智能互聯為特征的。這種智能互聯的新工業革命產業是新結構經濟學五大產業劃分里的“換道超車型”產業。這種產業有一個特性,它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特別短,由于研發周期短,人力資本就成了創新的最關鍵投入要素。人力資本由兩部分組成:后天的教育和與生俱來的天分。從教育水平來講,我們現在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研究生的教育和發達國家比已經沒有多少差距。在技術創新上,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天分,天分在人口中是服從正態分布的,從比例來講,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天才,這個比例在任何國家都一樣,但是,對創新的成功與否來說,關鍵不是天才占人口的比例,而是天才的絕對人數。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所以,我國天才的人數是美國的4倍,在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的短周期技術研發上,我國比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都有優勢。
第二,這種智能互聯的新技術研發出來后在運用上需要技術標準,技術標準設定權的大小取決于新技術研發國的國內市場規模大小,當兩個國家在競爭一項新技術時,研發出來后國內人口越多、市場規模越大,由于規模經濟的原因,按這個技術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就越低,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就越強,越有可能變成全世界的標準。我國有14億多人口,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在2014年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所以,在和發達國家競爭新技術標準設定時,我國的人口和市場規模讓我們具有比較優勢。
第三,這種新工業革命也需要硬件配套。我國是產業門類、工業配套最齊全的國家,新技術從想法到產品生產所需的時間會最短,成本會最低。
引領新工業革命需要“有為政府”
怎么把可能性變成現實呢?趙昌文和許召元的書里建議三點:要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著力營造審慎包容的監管環境;要維持企業縱向流動性。這三點屬于現代經濟學里強調的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對這三點建議,我完全贊成,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都必須要用,我從“有為政府”的角度再做兩點補充。
一是要理直氣壯地利用產業政策來支持新工業革命。一個國家在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上不管是處于追趕階段,還是處于引領階段,都需要政府積極有為的因勢利導來為創新型企業克服市場失靈。
在新產業的引領階段也會有市場失靈,這是因為在引領階段,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需要靠基礎科研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很有積極性,因為成功開發出來新產品、新技術可以得到專利,會獲得市場壟斷地位和利潤。基礎科研的產出則是論文,屬于公共產品,不能獲得專利,企業不會愿意去做,但是,如果沒有基礎科研的突破,企業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將會是無源之水。因此,在引領階段,政府因勢利導的主要著力點在于支持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所需的基礎科研。同樣,政府可以用來支持基礎科研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做的基礎科研是無窮的,政府也要以產業政策戰略性地使用可以用來支持基礎科研的資源和能力,以因勢利導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的出現。這實際上是美國等技術領先的發達國家一直在做的事,這就是馬祖卡托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政府稱為“企業家型政府”的原因。
我在許多場合和著作中一再提到,沒有看到一個發展中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而能成功追趕上發達國家,也沒有看到一個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而能夠繼續引領新產業的發展。在當前新工業革命已現端倪的形勢下,德國推出了“工業4.0”,美國推出了“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的產業政策。我國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理直氣壯地采用產業政策,發揮我國在新工業革命上的比較優勢來引領新工業革命。
二是我們要繼續擴大開放。開放對新工業革命非常重要。首先,這是因為新工業的規模經濟很大,國內市場即使是最大的單一市場,其規模也不能和全世界的市場比。其次,我國需要引領新工業革命來打破美國的封鎖,但是,也不可能每項技術都靠自己來發明。我國還是必須和過去一樣,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包括技術資源。美國之所以這么霸道,是想維持“世界老大”的霸權地位,但是,其他發達國家首先考慮的會是如何更好地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它們要參與新工業革命甚至在新工業革命的某些領域取得領先,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取得突破后必須有巨大的市場才能收回投入的資金,并積累資金支持下一項技術突破。所以,對我國來說,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法寶,對其他國家來說同樣是重要法寶。
在美國以封鎖作為手段來打壓中國甚至其他國家以保持其霸權地位時,我國要繼續擴大開放,讓其他國家分享我國技術創新、經濟快速發展和巨大市場的好處。在開放的世界貿易中,小國得到的好處會大于大國,如果我國繼續擴大開放,美國之外其他對我國開放的國家在與我國貿易往來中得到的好處會比我國得到的更多。對它們的新工業革命而言,也不能失掉中國這個巨大且快速增長的市場。這些國家也就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維護美國的霸權,美國想以圍堵來壓制我國實現新工業革命的企圖也就不會實現。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