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當務之急的一方面是把更多的創新、資金轉向實體,走出一條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的發展路徑。而從根本上講,中國制造業要真正實現轉型升級,離不開一絲不茍、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支撐。故而,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個事關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大問題。
一
工匠精神近年來成為一大熱詞。究其因,從個體層面看,乃是由于當今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和個性化趨勢,促使企業生產日益轉向“需求中心”,從而對生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國家層面來看,當代工匠精神的勃興,則與當前制造業的轉型密切關聯。中國的改革開放適逢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以龐大的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生產資源,以及相關投資利好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并成為全球制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在全球制造業的價值鏈體系中,“中國制造”始終處于比較低端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關鍵技術自給率相對較低,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同時,由于資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人均勞動生產率偏低,產品附加值低,使不少企業的利潤已經變得“比刀片還薄”,致使不少制造企業轉向價格戰,最終陷入惡性競爭。如今,中國制造業賴以發展的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弱化:一方面,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回流”的擠壓;另一方面,還受到新興經濟體的“中低端分流”的挑戰,比如,越南、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了西方發達國家的低端制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中國制造”面臨著被替代的競爭壓力。
就在中國制造業遭遇困境之際,隨著虛擬經濟的唱響,大量資金“脫實向虛”,使得實體經濟普遍感受到經營困難,“中國制造”由此逐步陷入一種深層的窘境。正是在這種情勢下,中國制造業終被重新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當前,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各國需要加強合作、互學互鑒,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指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而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當務之急,一方面,需要去除浮躁的心理,把更多的創新力量、資金轉向實體,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即摒棄以往過度依賴消耗資源能源、不珍惜環境的高強度投入的增長方式,轉變為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乃是打造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明。
其中,至為關鍵的莫過于技術和精神兩個層面。由于在技術和精神之間,無論技術多么優秀,都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其背后的精神則是很難被模仿和超越的,因而,精神相對于技術而言,顯得更為重要。縱觀世界制造強國,無論是“日本制造”還是“德國制造”,其強大莫不與工匠精神密切相關。顯然,中國要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真正缺乏的不是錢和技術,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謙虛進取、克己奉公、忍耐執著、一絲不茍、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
歷史地看,古代中國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曾有過諸多精微的闡釋,如《詩經》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細、認真與執著;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強力而行”的敬業精神;如《考工記》所倡導的“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的“臻達極致”的技術追求;“庖丁解牛”所表達的“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等等。然而,自進入大工業時代以來,中國傳統分散化的手工生產方式迅速衰落,傳統工匠日漸淪為社會的邊緣甚至成為機器的附庸;產品以標準化、單一化的形式存在,缺乏獨特性、人情味,缺乏個性、親切感;技術甚至發展為壓制、支配與統治人類和社會的外部力量,等等。雖然不能說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機器化和標準化社會生產條件下,它確實被削弱和忽略了。而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領域,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從而導致急功近利現象的出現,并延伸出“重眼前,輕長遠”的工作思維,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和戰略投資意識,能靜下來精心研發、打磨產品的人越來越少。
工匠精神深深根植于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要讓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會應形成一種認同和共識,塑造出尊重勞動、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工匠精神在當下中國的倡導,仍然面臨一些現實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從現實來看,傳統“重道輕器”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體力勞動仍然存在著被貶抑的現象,勞動者缺乏發言權、缺乏工作尊嚴,等等。在如此環境下,僅僅依靠一些個體堅守工匠精神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國家必須凝聚社會共識,深入貫徹“職業無貴賤”的觀念意識,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氛圍,積極引導勞動者摒棄功利主義意識。
三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傳教育和市場引導,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來作保障。
就當下中國而言,重要的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使企業家回歸初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提供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必須通過計劃、產業政策、發展戰略以及各種經濟手段引導市場機制的運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的良好結合。
政府應創造一個保障公平、自由、競爭的制度環境,營造一種使企業和員工各司其職、各安其分的社會環境,規范市場運行的監督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產品和服務供應的問責機制,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此外,還需要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提高工匠群體的社會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為人才自由流動創造條件,等等。
從根本上講,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賴國民素質的提高與國民教育的改善,最終目標則指向勞動者生存權利的保障和做人尊嚴的維護。而國民的高素質與教育的高水平密切關聯。在教育理念上,要著力改變重知識傳輸、輕技能培養,重學歷、輕能力的現象;在教育機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場化的精英型工程師和高技能產業工人培養體系;在學科專業培養上,要改變財經等文科專業過熱、“逃離工科”現象愈演愈烈和實用性人才匱乏的現狀,等等。
進一步講,重視教育并不僅是為了提升產品質量與職業技能,更是為了使勞動者成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自由個體。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種自覺能動、自由自主、富有創新力和創造力的勞動。為此,我們不僅應打破那種將人作為手段的“異化”工作模式,更應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來享受生活的愉悅與滿足。正如馬克思所言:“正是創造活動,使勞動者在勞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感覺到個人的樂趣。”追求獨立人格、尊嚴和個體價值,在當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應成為一種自覺的理性訴求。
(作者:彭新武,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我國古代治國理念研究”〔18JZD023〕階段性成果)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