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攻關到產品研發,從投入生產到拓展市場,浦東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創新鏈,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上海1/3,2020年全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910億元,占上海40%。
不只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浦東在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等領域也實現了產業鏈的全面發展。經過多年發展,浦東集成電路產業已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各環節。據介紹,全球晶圓代工前五的企業有2家總部設在張江;全球半導體裝備廠商十強中有6家在張江設立總部、研發中心;全國芯片設計企業十強中有7家在張江設立總部、研發中心。2020年,浦東集成電路產業規模1471億元,增長20.5%,占全市71%,占全國1/6。
浦東生物醫藥領域也呈全面發展之勢,創新人才、研發機構、創新鏈條、產業體系都較為完備。全國15%的原創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誕生于此。“十三五”期間,浦東有7個一類新藥獲批上市,占全國近15%;每年將近40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占全國約20%。
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浦東瞄著這一目標開始布局。“我們鼓勵浦東的總部企業,把消費、結算、新型貿易業務等整合到現有的總部業務中。”浦東新區商務委副主任曹磊說。全球新型材料科技公司——科思創最新的業務調整與此不謀而合。“去年,我們對位于浦東的地區總部進行了升級,從管理型地區總部升為集投資、管理、經營和研發于一體的綜合性地區總部。”科思創(上海)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雷煥麗說,“浦東高效、開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環境和顯著的人才優勢,有助于我們提升全球創新力和競爭力。”
尋找政府與市場推動創新的結合點,激發社會創新潛能
醫藥和醫療器材制造商強生公司的創新中心設在浦東。強生安排自家員工去其他公司“兼職”,順便還完成了該公司的融資。“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多方共贏的。”強生首批“兼職”員工王洋說,“行業頭部公司和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各有優勢,如今的創新越來越需要通力合作。”
7月29日,浦東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發布,首批20個項目幾乎都聚焦關鍵產業。除了強生,還有微軟、百度、中國商飛等企業加入。“浦東的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就是要發揮大企業的創新資源和全球創新網絡優勢,集聚、培育、孵化創新鏈上的中小科技企業,開展協同創新。”浦東新區副區長吳強說。
緊隨這一計劃,浦東將出臺12條支持措施,大企業和中小科技企業各有側重點:在項目建設、空間保障、運營績效、引進國際前沿項目等6個方面支持大企業;在降低融資成本、技術創新支持、國資股權投資、知識產權保障等6個方面扶持小企業。在吳強看來,“這個計劃中,企業依然是創新主體,政府做了資源整合工作。”
如何找準政府與市場推動創新的結合點,浦東始終在探索。據介紹,浦東的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外資研發中心已集聚966家,今年有望突破1000家,他們都有可能在幾年之內快速成長,在具體領域實現爆發式增長。今年,還有22家中外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正在醞釀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