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敢為先,奮楫揚帆謀新篇。進入新時代,浙江省在“八八戰略”引領下,統籌發展和安全、效率與公平、生態與民生,追求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均衡與高品質生活,在奔向共同富裕之路上行穩致遠。
高質量發展:激蕩澎湃動力
從一家小小的校辦企業起步,30余年間成長為家喻戶曉的食品飲料品牌,娃哈哈是一代中國人的記憶。智能制造從生產延伸到裝卸、大健康產業從自主產權的菌種拓展到更多高附加值產品……進入2021年,杭州娃哈哈集團創業創新步履不停。
“我們用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提高實體經濟的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線上線下相結合,迭代營銷模式。”76歲的娃哈哈“掌門人”宗慶后說。
娃哈哈是浙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翻看這個民營經濟大省2021年一季度的經濟報表,一組數據頗為亮眼:一季度浙江生產總值16347億元,同比增長19.5%,兩年平均增長6.2%。其中,新動能引領強勁,規上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1%,比2019年同期增長51.1%。
新興產業激蕩動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在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諸暨市大唐街道,商戶們面對疫情引發的訂單波動,靜下心來謀求長遠發展。“去年年初的時候企業沒有停下來,而是花心思進行數字化改造和設計研發,不但銷量逆勢提升,還讓人看到了一雙小小襪子里的無限可能。”諸暨市經信局副局長馮曉勇說。
走進位于寧波市慈溪市一家企業的生產車間,只見一條U型布局的口罩自動生產線正在運轉,生產物料、管理人員及機器設備實現即時互聯。“自動檢測設備的導入讓設備綜合不良率下降近23%。”該企業數智化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年底可實現口罩的無人生產、包裝,人力成本將大幅降低。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對該省1萬家小微企業、1萬家個體工商戶的抽樣調查結果令人欣喜:約62%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盈利水平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77.2%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現盈利。
“80后”海歸青年楊佳威是國際上少數掌握高密度神經刺激器技術和高分辨率人工視網膜技術的科學家之一,2014年9月從澳大利亞回國,帶領團隊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開始創業。他坦言,選擇杭州創業,一方面因為數字經濟基礎扎實、產業鏈完整,另一方面則是看重這里寬容失敗的氛圍。
“只有失敗的項目,沒有失敗的創業者”,這句話在浙江各級政府中已成共識。這個東南沿海省份的“發展密碼”暗藏在“雙創”的無窮活水之中,也得益于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提供的不竭動力。
浙江致力于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湖畔實驗室等4個浙江省實驗室建設,為加快取得一批原創性、標志性、引領性成果,支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賦能。
高水平均衡:“顏值”在這里變“價值”
沿著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楊線一路向西,150多公里長的千島湖環湖綠道將杭州市淳安縣的美麗鄉村串珠成鏈。
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年過七旬的姜祖海從山上散步歸來,坐在家門口的竹椅上,怡然望著清澈的鳳林港溪。這幾年,下姜村的人氣持續升溫,老姜家的“望溪農家樂”迎來四面八方游客。“民宿有4個房間,順帶賣點老伴自制的筍干、蘿卜條,生意好著呢。”老姜樂呵呵地說。
由于交通閉塞,人均耕地少,下姜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是十足的窮山溝。村民迫于生計,家家戶戶養豬,村里露天廁所、豬圈、羊圈遍布,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為改變貧窮和環境,村里2003年開始建設沼氣項目,同時建起了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站,用上了自來水,升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得到根本好轉。
十余年來,這個兩山夾一水的小村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躍升至突破4萬元,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華麗轉身。
既要高質量發展,也要高水平均衡。剛剛過去的2020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自1993年以來首次低于2,位居全國前列。
在紅船起航地嘉興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6年居全省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1.49:1。早在2005年,嘉興就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18年,實行了城鄉居民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在嘉興海鹽等地,隨遷新居民子女享有同品質教育服務,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1/4用于教育經費。
打開一張浙江省行政地圖,十字對折下,中心點就落在金華市磐安縣。“十三五”以來,這個曾經的貧困縣為發展休閑旅游業累計投入7.5億元,財政資金的“大手筆”得益于念好新時期“山海經”——一塊距離磐安縣城80多公里的“飛地”,金磐扶貧經濟開發區是其中的“代表作”。
根據“八八戰略”要求,進一步發揮山海資源優勢,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務。2018年,浙江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突出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
山海協作讓“好風景”換來“好錢景”。如今,這塊3.8平方公里的“飛地”可為磐安貢獻50%的工業產值,“十三五”以來累計上繳稅收占全縣財政資金1/3左右。2020年以來,浙江省將山海協作工程與鄉村振興戰略、大花園建設、打贏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結合起來,僅2020年1-8月,該省新簽山海協作產業合作項目252個,到位資金302億元。
高品質生活:讓幸福觸手可及
一樓助餐區、護理區、健身房,二樓書畫室、老年日托間、心理咨詢室……對杭州市上城區四季青街道錢運社區居民孫貴岳來說,去年新建成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她享受幸福老年生活的“新家園”。
“圍繞醫養結合,我們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包括老年人日間看護、助餐、理發、心理輔導、陪送老年人就醫、上門體檢等服務,讓社區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較為專業化的為老服務。”錢運社區工作人員章杭說。
為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育),浙江目前75%以上的鄉鎮(街道)建設了涵蓋生活服務、康復護理、托養、康復輔助器租賃等功能的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省1.3萬余個助餐配餐服務點,每天服務近百萬老年人口。與此同時,浙江正大力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推動“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計劃,努力讓每個城鄉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城市生活宜居宜業,農村生活更如同夢里水鄉。嘉興市嘉善縣大云鎮繆家村村民顧永輝說,現在的農村不僅環境好,產業好,各類娛樂生活也日益豐富。“我們村里100多戶農戶種植花卉達5500多畝,依托村域內歌斐頌巧克力工廠、碧云花海等三產項目,大家紛紛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產業工人,日子越過越紅火。2000平方米文化禮堂也成為村民看電影、看書、健身的活動中心。”他說。
高品質的生活離不開高質量的治理和服務。過去,金華老百姓遇上矛盾糾紛、煩心事急難事,往往要跑好幾個部門,甚至“摸不著門”,自從當地推行“無證明城市”改革、信訪“最多跑一地”和民情民訪代辦機制以來,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多頭跑、重復跑、折騰跑等問題,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楓橋經驗”的發源地紹興市,針對民意感知靈敏度不足、民意監督實效性不強等問題,當地公安機關通過啟用智慧民意感知體系,對到公安機關辦事、報案的群眾開展全量滿意度訪評,依托大數據精準研判逐一整改。據統計,每天有約6000條民意數據匯聚至紹興公安的智慧民意感知系統。2018年以來,該系統已發送回訪短信420萬余條、人工回訪120萬余次。
站在新起點,展望“十四五”。浙江省委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幾年,浙江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