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是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活力、激發創新動力。
營造“各盡所長、百家爭鳴”的良好生態。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要構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充分下放自主權,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和體現人才價值的評價體系,充分體現正向激勵,讓各類人才各展所長。要完善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保障機制,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加強公共服務資源統籌,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醫療健康等有效保障,促使創新型人才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無后顧之憂地放手去干。要倡導百家爭鳴的學術研討氛圍,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和公開曝光,切實凈化學術環境。
營造“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良好生態。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大力提高基礎科研的儀器設備水平和硬環境質量,提高基礎科研人員的物質和精神待遇。要全面理順創新鏈條,將產業鏈、供應鏈等關鍵技術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科技重大專項,深化產學研合作。要發揮高校和企業科技創新主陣地作用,堅持“四個面向”主攻方向,勇闖技術“無人區”,統籌謀劃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發展,拆除阻礙技術產業化的“籬笆墻”,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短板。
營造“胸懷祖國、立志報國”的良好生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用數十年走完了西方一兩百年的科技發展之路。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建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必須把“愛國奉獻”擺在第一位。要從政治引領、教育培養、典型宣傳等方面入手,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樹立不忘初心跟黨走、科技報國為人民的價值追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涵養“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言壯志和“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境界擔當,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之中,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作者:姜夢倩)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