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李曉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添薪續力。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迅速,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化大國之一。作為一項典型的使能型技術,未來人工智能向百行千業廣泛滲透將引發深度變革。面對人工智能的巨大發展潛力及其對未來社會的顛覆性影響,主要國家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政策,以期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那么,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從而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助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認為,這需要產業共性技術、信息基礎設施、企業數字化水平和人才供給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需要人工智能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緊密互動,二者的發展都不可或缺。一方面,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也需要傳統產業的產業基礎、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為支撐。
第一,支持兩個“IT”共性技術研究。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既受制于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又受制于實體產業本身的知識積累,因此要兼顧信息技術和產業技術兩個“IT”共性技術的研究。由于人工智能基于大數據的技術路線特點,除加強對大學、科研機構創新活動的支持外,還要鼓勵大科技公司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算法、芯片以及未來前沿技術等方面研究開發的投入,鼓勵大學、科研機構與大科技公司人才的雙向、可逆流動。加強對化工、冶金、機械、電子、運輸設備、醫藥等基礎產業和高科技行業的基礎科學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實現“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第二,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化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關鍵。特別是5G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使實體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智能化成為可能。例如,制造業的智能化需要實現工廠中生產設備、零部件、供應鏈、產品之間的實時通信,只有5G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才能夠實現。因此,要將包括物聯網、5G、數據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作為“新基建”的重點,在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交通、公共服務、金融以及重點制造業領域加快覆蓋和普及。
第三,支持實體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當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技術路線是“算法+算力+數據”,因此實體企業的數字化水平決定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深度。加大對主要產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大學與科研院所、互聯網公司、實體企業密切合作,加快破解主要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瓶頸。支持實體企業根據業務發展狀況進行數字化改造,實施“機器人換人”、企業上云等,行業龍頭企業積極進行物聯網、5G的應用和智能制造轉型。依托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強對人工智能應用成功經驗的總結、推廣、示范。
第四,加強數據保護,推動數據連接。大力推進對數據安全的保護,一方面,支持數據安全相關技術的發展,為數據安全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另一方面,制定完善保護我國公共、企業和個人數據安全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加強數據安全的制度保障。設備、軟件、系統、產品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是制約建立數字化連接、發展產業互聯網的主要制約。由行業協會、學會牽頭,組織各行業骨干企業、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以及大型通信、軟件、互聯網和自動控制企業一起,加快制定促進產業內部與產業之間建立數字化連接的設備標準、通信標準、軟件標準和數據標準。推動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數據開放,特別是推動政府掌握的不涉及公共安全、個人隱私的公共數據對企業開放,通過開放、共享讓數據發揮更大的價值。
第五,加強人才培養,增加人才供給。由于人工智能的突然爆發造成人才短缺,薪酬水平大幅度提高,拉高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成本。因此,國家需要支持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職業大學和學院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和專業,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的供給,為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良性持續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