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三不”制度建設筑牢堅實的法治保障
2019年1月11日,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標本兼治,夯實治本基礎,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李霞副主任指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同時各有側重。法治是建立“三不”一體推進機制的必要且有效的保障,法治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個層面均有體現,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三不”是相互關聯、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莫紀宏所長認為,要在實踐中加強“三不”制度建設,特別是要從法治保障的角度來提高“三不”制度建設的效率,還需要借助于法學研究中的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控制理論,要從腐敗行為產生的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四個違法行為要件角度來考慮如何從制度上來保證“三不”的價值目標落到實處,要尊重制度本身發揮作用的機理和規律,才能通過制度建設來進一步鞏固反腐倡廉的工作效果。
中山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倪星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反腐敗斗爭置于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強調形成黨紀與國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反腐治理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廉政治理經驗,需要結合地方實踐進一步提煉、總結和推廣。中山大學副教授朱琳強調,以法治方式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實現腐敗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全面升級的必然選擇,在“三不”一體推進制度構建中,必須充分尊重法律制度本身發揮作用的機理和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所研究員劉小妹認為,只要不合規地使用權力就是腐敗,權力行使不符合法律規定就是腐敗。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反腐,建立一種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關鍵之舉就是要約束權力,使權力依法行使,實現權力的法治化。暨南大學副教授楊君指出,成熟的法律制度本來就是腐敗的天敵。隨著反腐敗力度的加大,腐敗的隱蔽性不斷增強,估計直接發現“渾水中摸魚行為”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增加對“攪混水”的識別和預防顯然有助于“早發現、早處理”。
在實踐探索中,深圳市光明區“三不”一體推進辦公室建立了嚴密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為“三不”一體推進機制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發生。一是進一步健全我國權力制約監督機制,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從源頭上降低貪腐的機會成本,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環境。一方面,從源頭做起,比如信息公開、公民參與、行政程序,等等。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依法決策機制,對日常監督中發現問題的廉政風險點建章立制,全方位堵塞崗位和制度漏洞,讓權力在法律下運行。二是盯緊腐敗高發地帶,補齊制度短板,扎牢不能腐的籠子。三是充分發揮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這一行之有效的監督方式,加強各種監督貫通融合,使監督全覆蓋、無死角,徹底消除潛在腐敗人員的僥幸心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