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的互動共贏
實現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的互動共贏,是歷史和人民的要求。曾幾何時,國內外有些人希望在改革開放中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改掉,唱衰中國,唱衰中國共產黨。然而,40年來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互動共贏的壯麗畫卷。歷史正在見證“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中國崩潰論”的崩潰,正在見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的朝氣蓬勃。
回望40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的朋友圈、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擴大,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實幸福,中國正在以榜樣國家的強國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給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激發了人們探究的熱情,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為什么能夠創造奇跡?中國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其中關鍵的一條應當是中國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同向發力、互動雙贏。
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對特別重大、事關全局的新范疇。放眼世界,改革與執政黨之間的互動關系也是很多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中間蘊含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新可能性。中國經驗表明,要在面對新考驗、新風險時不犯顛覆性錯誤而實現偉大跨越,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與加強執政黨的領導辯證統一起來,實現互動雙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精彩概括的那樣:我們要繼續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10]這既是科學的總結,又是偉大的號召,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黨的建設是一場偉大的自我革命。兩場革命相互促進,統攝中國發展整體,貫穿中國發展進程。繼中華民族站起來之后成功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在促進并將繼續促進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兩場革命的互動雙贏融入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變成了黨和國家的寶貴經驗,也成為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實踐景觀、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首先,黨領導決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倒逼黨的建設。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當然包括領導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高度的科學精神主動決策開啟的。當年,面對國際國內風云變幻,鄧小平同志曾經嚴肅地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而不是自我否定。4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形成了一個鞏固的政治共識,即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開放是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的黨。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將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緊密相連,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同時,只有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才能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從這個邏輯結構可以看出,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和建設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健康發展的兩個主要的矛盾方面。如果搞改革開放卻淡化乃至放棄黨的領導和建設,就不能作出正確的改革決策,改革就會變成改向,就會犯顛覆性錯誤;如果堅持黨的領導和建設卻不搞改革開放,那么黨的生機就停止了,就會被歷史淘汰。改革開放使黨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不斷更新,黨客觀上面臨多重交織的新考驗與新風險,這就對黨的領導和建設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所以,黨在主觀上必須始終有加強自身建設的清醒自覺,否則就可能落后于時代。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規劃奪取“兩個一百年”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從戰略高度上莊嚴強調,要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深刻認識黨面臨各種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各種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其次,黨的領導推動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鞏固黨的領導。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高度覺悟的核心領導力、推動力,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引擎。古今中外,改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既有思想觀念方面的阻力,又有利益固化的藩籬;既有內部風險的壓力,又有外部風險的疊加。所以,能否將改革進行到底、能否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常常考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決心、遠見和能力。40年來,中國共產黨面對阻力和挑戰,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今后要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推動社會革命開新局、自我革命強體魄,書寫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實踐表明,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動力澎湃,敢為天下先、涉險灘、打硬仗,敢于開展偉大斗爭、敢于奪取偉大勝利、敢于實現偉大夢想,是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原動力。不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改革開放就會因失去正向動力和戰略定力半途而廢;只有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改革開放才能不斷推向更高階段,大門才能越開越大。另一方面,改革開放鞏固了黨的領導和建設。改革開放把黨的領導和建設推向了更廣闊的舞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改革開放的精神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給黨注入了新活力。通過領導和推動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增強了新本領,成長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上最有資格自信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再次,黨的領導保障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檢驗黨的領導。一方面,黨的領導為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障。只有把黨建設好,才能推動改革開放行穩致遠。蘇東劇變的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黨的建設作保障的改革開放很可能誤入歧途,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和人民幸福生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原則的,改什么不改什么要有定力。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堅決不改。比如,社會主義的方向、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等,不管怎么改革都不能把這些改丟了、改沒了,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黨的政治方向改錯了、政治生態改壞了。另一方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13億多人口大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社會變革、社會革命。黨的建設的好壞、成效的大小要由這場億萬人民的社會實踐來檢驗。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如果我們改革開放的結果是兩極分化,那么改革開放就失敗了。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人一個家庭都不能少。為什么中國能夠做到實現13億多人口的全面小康?就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始終用黨的領導和建設保障改革開放,又堅持用改革開放檢驗黨的領導和建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即使在改革過程中遭遇一些挫折也能逆轉,避免失敗,從而在量和質的雙重維度上都得到鍛煉,讓人民得到實惠、事業得到發展,進而實現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雙贏、多贏和共贏。
最后,黨的領導引領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捍衛黨的領導。用大歷史觀放眼人類社會發展,會發現并不是所有國家的改革開放及其執政力量都能獲得成功。因改革而興、因開放而強者有之,因改革而衰、因開放而垮者有之,不僅不能雙贏反而雙輸者亦有之。究其原因,關鍵在于黨能否自覺加強自身建設,正確引領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否自覺捍衛黨的領導和建設。黨如果能夠始終立于時代潮頭、順應時代潮流、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落實三個“一以貫之”,加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能夠引領改革開放攻堅克難、走向成功。改革開放如果能夠捍衛黨的建設,即不背離和消解黨的領導和建設,就能夠在給黨的領導和建設帶來壓力的同時注入活力,就能夠幫助黨固本、強基、鑄魂,增強生命力和戰斗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與執政黨的建設實現了互相增進、互動雙贏、共同繁榮。一方面,推動了人口超過10億以上級別的人口超大型國家實現現代化,使其既加快了自身發展又保持了自身獨立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上高高飄揚,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和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更加鞏固、本領更加高強、人民更加擁護。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改革開放也不可能進行到底并取得成功。面向新時代,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引領改革開放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前提是必須自身始終過硬。
總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由于堅持了黨的領導這一大邏輯,實現了改革開放與黨的領導的互動雙贏,贏在方向,贏在價值,贏在人民的獲得感,也贏在中國智慧和方案不斷增強的國際吸引力和日益廣泛的國際認同度。雙贏帶來了多贏、共贏,這不是等來的,而是奮斗得來的。今后中國的發展要鞏固這一勝利,就必須由黨繼續帶領中國人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懈奮斗。
(本文系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條件下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BDJ008)
注釋
[1]宋萌榮、叢利:《社會主義改革簡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頁。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第3頁。
[3]《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20頁。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頁。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5頁。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381頁。
[7]《紅旗文摘》,2018年第1期,第4頁。
[8]《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
[9]《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61頁。
[10]《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人民網,http://jhsjk.people.cn/。
【作者簡介】
徐成芳,內蒙古大學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與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著作有《中國定力》《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飄飄》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