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面試、秒速簽約、網攬人才……受疫情影響,在當前“金三銀四”的春招中,各類“云招聘”活動遍地開花、爆紅網絡。各地借助5G技術賦能,創新運用現場直播、網上應聘、在線面試的新模式,為應聘雙方帶來了高效、靈活、便捷的全新體驗,契合了“無接觸下降本增效”主題,按下了復產復工“快進鍵”,為就業市場實實在在地添了把“火”。
但“云招聘”雖好,卻還無法滿足企業和求職者的全部需求,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矛盾。譬如,據一些媒體報道,雖然網上招聘場次多、規模大、涉及面廣,卻存在“圍觀多、簽約少”的情況。有的地方利用抖音直播、視頻互動吸引一大批90后、00后年輕人,IT互聯網行業“獲利”明顯,但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卻并不“十分美麗”。對于一些制造業雇主來講,網上難以進行實操檢驗和技能考評,也存在“第一印象”誤差。此外,網上海量信息缺乏嚴格把關和篩選,招聘方“眼花繚亂”、求職者“真偽難辨”,讓“云招聘”實效打了折扣。
要想“云中展翅”必須“化云成雨”,讓“屏對屏”成為“面對面”的有益補充。與“線上辦公”一樣,“云招聘”說到底,只是一種溝通對接形式和技術支持,要想成為一種“生態”、打造一種“常態”,還需要從機制設計、規則訂立、生態營造上不斷加強,做好“線下”延展文章。一方面,應以市場為主導,借助優質服務提供商、平臺運營商,搭建覆蓋崗位發布、簡歷收集、在線測評、視頻面試、線下簽約等全流程一體化的云端招聘體系,不斷提高信息精準篩查和匹配能力,讓“對的人”找準“對的事”。另一方面,通過打通“線上線下”壁壘,進一步做好實地考察、線下面談、實操測評等傳統招聘內容,不斷改進供需雙方對接洽談方式,以“眼見為實”助力“一錘定音”,確保就業雙方需求得到滿足。特別是針對占就業市場大頭的基礎性、技能型人才,應同步開通線下攬招、定向輸送“綠色通道”,彌補區域人才發展的短板,更好地發揮人才集聚效應。
事實上,不管被動選擇還是主動求變,在疫情背景下“云招聘”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人們求職就業的方式、拓展了供需雙方的對接渠道,客觀上推動了“求職行為”的規范化、細分化和便利化,或成為今后主流的招聘形式。但對于“五花八門”的網聘渠道,求職者也需要進一步擦亮雙眼,明確合理的目標和自我定位,方才不會被忽悠地“云里霧里”,找不準方向、辨不清真偽。(作者: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