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聯手防治白洋淀流域水污染問題,強化落實聯動工作機制,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流域環境污染源,探索出白洋淀水域生態修復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
正值荷紅葦綠季節,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白洋淀湖水蕩漾,水鳥啁啾。白洋淀地處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地中心位置,是大清河水系重要水量調節樞紐,對于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華北之腎”,同時也是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
近兩年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全面展開。在京津冀三地攜手治理下,2018年白洋淀淀區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雙下降”,總磷、氨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5.16%、45.45%;今年一季度,白洋淀湖心區水質達到四類,比去年底提升一個水質級別,全面恢復“華北之腎”功能步伐日益加快。
協同治理流域污染
“白洋淀綜合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強化京津冀協同治理,又需要推動流域協同治理。”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監察專員、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曹海波說,近年來針對白洋淀流域水污染防治,京津冀三地聯手,強化落實聯動工作機制,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流域的環境污染源,共同打擊區域環境違法行為。
7月3日,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召開的第六次生態環境執法聯動重點工作會議指出,2019年7月份至2020年6月份,京津冀將加大對白洋淀流域跨省(市)河流聯合執法檢查力度,重點針對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問題,以跨省(市)斷面為界,分段排查,共享數據信息,共享執法成果。
這不是三地首次合作治理生態環境。在2018年7月份至8月份,北京市和河北省環保部門在大清河、白洋淀流域聯合開展了水環境專項執法行動。兩地環保部門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企業和重點涉水環境違法問題開展全時執法,與公安、水務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中,兩地共檢查固定污染源3669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64起,限期整改173件,處罰金額940余萬元,現場實施查封22起,移送適用行政拘留案件5起,涉嫌污染環境刑事犯罪案件2起,關停違法企業18家。督促涉水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水平,大力推進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不久前,為進一步深化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切實發揮聯動執法實效,京津冀3省(市)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印發了《2019-2020年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重點工作》,提出要全面排查白洋淀流域環淀重點治理區、新區修復控制區、上游流域協調區三個區域38個縣(市、區)以及8條入淀河流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潮河水質交界區域聯合執法行動,確保潮河進入密云水庫水質穩定達標。
記者了解到,京津冀對各自排查出的重點環境問題、交界區域“散亂污”企業以及交界模糊區域“三不管”等問題,抽調執法人員,混合編組,聯合查處,有效解決交界處和共同關注的環境違法行為。
環境一體化治理
前不久,記者來到河北安新縣邵莊子村旅游碼頭時,北京北排水務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員劉岳華和幾位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智慧運維監視系統。
“調試完成后,這個系統能實現可視化運管、智能分析設備運轉情況、設備無人值守等。管理者和運維人員通過手機中的APP客戶端,就能實時監控、監測污水處理狀態及各項指標情況。”劉岳華介紹說,這套北排自主研發的可移動式一體化設備,采用生物方式對農村生活污水實行綜合處理,出水水質優于河北省一級A污水排放標準。
對于白洋淀來說,最大的污染源來自岸上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和垃圾。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鋼表示,治理修復白洋淀生態環境,首先要整治淀區村和淀邊村環境,推進白洋淀78個村環境一體化治理項目,是白洋淀內污染源治理的重要舉措。
為此,雄安新區積極推進白洋淀區域農村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一體化綜合處理項目,按照“第三方運營、第三方監管、政府考核付費”的方式,為新區農村生態環境綜合系統治理提供經驗和樣本。今年年初,雄安新區以白洋淀78個淀中、淀邊村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先行項目為抓手,全力推動農村村容村貌改善。目前,整體治理項目推進順利,其中北京排水集團治理的28個村已率先實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污水不再直排進淀,后續將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污水處理裝置。
“村里大部分住戶已接入管網,流入小型污水處理站,只需連接一體化設備即可。”河北雄安北排水環境公司副總經理張特介紹說,對于村內沒有接入管網的分散住戶,公司鋪設臨時收集桶、水泵,用水車定期運送至應急處理站,再匯入一體化設備。
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白洋淀78個村環境一體化治理項目為試點,扎實有序推進新區農村村容村貌改善工作,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全國樣板”。
做好水域生態修復
今年3月份,白洋淀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范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在鰣鯸淀淀區,1500畝白洋淀水域生態修復示范區和200畝白洋淀水域生態修復試驗區已經建成。
水域生態修復工作是白洋淀流域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去年6月份在雄安新區啟動實施,該項目由農業農村部設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大學等單位共同參與,利用水生生物生態屏障構建、棲息地生境營造、區域分級養護三大技術,開展恢復水生生物資源種群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系統示范。
自項目啟動以來,通過系統調查白洋淀流域75個站位的水生生物資源和環境,項目獲得浮游動植物、水生植物、魚類資源等數據8萬條,29個水質及沉積物等環境指標數據6500條,初步掌握調查區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現狀,制作形成白洋淀濕地、水生植被等專題圖件36張,為白洋淀增殖放流研究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奠定了重要基礎。
針對西大洋水庫,項目實施方利用生物操控修復模式,開展沿岸帶生態防控區、生態浮島、關鍵物種棲息地等構建試驗,安裝浮床1500平方米,種植挺水、浮葉和沉水植物4000平方米,建立沿岸帶和敞水區生態防控區。針對入淀河流府河,打造河道生態走廊示范區,為提高魚類繁殖發育、外來物種防控、污染凈化等功能,設計并實施復合人工生境系統200畝。
目前,項目初步形成了適于白洋淀水域生態環境治理的“以漁凈水、以水養魚”模式,探索了白洋淀水域生態修復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
安新縣王家寨村村民王磊高興地說:“雄安新區設立后,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白洋淀的水越來越好了,許久不見的魚及大鴇、丹頂鶴、天鵝等又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