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新動能 點燃新引擎
售價只有大型超導核磁共振儀的四分之一,體積小,成像清晰,還有可移動的車載版,這是包頭稀寶博為醫療系統公司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磁共振儀。
“今年已經拿到20多臺訂單。”公司副總經理邢志強說。
稀土廣泛應用于高科技領域,被譽為“新材料之母”。包頭市稀土資源占全國八成以上,但由于技術落后,長期充當廉價原料輸出地角色。
近幾年,隨著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包頭當地的稀土加工率超過80%,賣“土價錢”的局面正得以扭轉。
邁入發展新階段,能否跨過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能否跨過人均GDP提升到一定階段后的“中等收入陷阱”?
今日之中國,以自身實踐充分證明:在爬坡過坎中實現關鍵一躍,必須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打造競爭新優勢。
新動能何在?新優勢何來?
用好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持續激發新動能——
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微觀杠桿率下降,企業成本降低、效益改善,改革之“深”提升發展之“質”;
大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營商環境持續改善,2018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70萬戶,日均1.84萬戶,改革之“進”夯實發展之“基”;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壓艙石”更加沉穩有力,夏糧豐收在望,改革之“準”促進發展之“穩”。
2018年8月8日,在安徽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精煉車間,工人冒著高溫工作。銅陵有色集團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于2007年底關閉了新中國第一座銅冶煉廠——第一冶煉廠,2017年又對第二冶煉廠實施永久關停。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有效培育新動能——
近日舉行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等悉數亮相,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同臺競技,從不同側面勾畫出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的圖景。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級創新平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國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勵創新的重磅舉措,“第一動力”愈發強勁。
2018年,我國受理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6.9%和33.3%,新能源汽車、智能電視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66.2%和17.7%。
補齊民生這塊短板,不斷催生新動能——
今年以來,國家相繼發布推進養老服務、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意見。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既是改善民生的舉措,也蘊藏著巨大商機。
“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國日均9266趟列車飛馳、1.6萬次航班起落、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中國經濟的渾厚潛力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一季度中國經濟運行平穩,消費者對于收入預期普遍較好,這是假期消費火熱的主要背景。”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
當今中國,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底線正在不斷兜牢;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24萬人,民生之本得以穩固;收入提高、負擔減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凝聚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
這是廣西欽州保稅港區集裝箱碼頭(4月11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