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奧林匹克教育,要秉持尊重差異、多樣綜合的教育理念,從課程供給入手,通過供給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課程供給質量的不斷提升,進而實現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具體而言,課程建設理念要由規模龐大轉變為質量精致,課程建設過程要由單打獨斗轉變為共建共享。
【關鍵詞】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 多樣綜合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2月2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印發的《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明確要求,“開展冬季奧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動”,“將奧林匹克教育納入學校常規教育教學工作”。如何在不增加中小學教育教學負擔的前提下有效開展冬季奧林匹克教育,成為政策落地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要堅持多樣綜合的邏輯
中小學校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既不能干擾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又不能加重學校的負擔,只有秉持正確的建設思路和邏輯,才能切實有效地在教育實踐中落地生根。中小學校進行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需要遵循多樣綜合的邏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在多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這樣建設的課程才是真正符合中小學實際,令師生喜聞樂見的課程。
一方面,要尊重差異,在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多樣。中小學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且多變的工作。需要關注學校的差異性、學習者的差異性和課程形式的差異性。學校、學習者、課程形式的差異對課程建設質量的好壞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是尊重學校的差異性。課程是一種“復雜的會話”。在建設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時需要深入分析學校的不同特質,只有充分認識到不同學校的不同特質,在建設課程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的課程才是有特色的、適宜的。要反對那種不顧學校特殊情況,企圖以一種課程模式“橫行天下”的“一刀切”的做法。要充分尊重課程建設中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要認識到學校教育存在一定普遍性的經驗,又要注意各個學校的特殊性,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尊重學校的差異性是實現課程多樣性的前提之一。
二是尊重學習者的差異性。在地區之間、校際之間、年級之間和班級之間,學生群體的狀況存在明顯的差異,進行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時,應根據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分別開發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課程和針對性的課程。要注意不同群體學生的家庭組合結構、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家長的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以及與同輩群體的關系,個體自身的性格能力、知識基礎等都是影響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能否有效進行的因素。因此,中小學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開發者要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質,開發出供不同學生學習的課程,形成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群,促進課程的多樣化。
三是尊重課程形式的差異性。中小學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要關注課程形式的多樣性。課程形式大體有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兩大類型。根據不同的標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又可以細分為很多課程形式。因此,要合理利用不同形式的課程,依據課程形式劃分教育任務,這樣才能使奧林匹克教育課程“遍地開花”。在尊重課程形式的差異性的基礎上實現課程多樣化,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邏輯。“北京2008”中小學生夏季奧林匹克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實踐案例,如北京市第四中學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開展的“模擬聯合國”活動,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的“小小奧組委”和“一班一國一樓”,門頭溝區大峪第二小學建立的奧林匹克教育課程體系等。
另一方面,要綜合多樣,在綜合的方法中實現突破。“分化和綜合同時并進,多樣和綜合互相規定”。分化與多樣是建設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重要思路,而綜合則是中小學建設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根本邏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的課程多樣化并不是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它最終指向于課程質量的提升。綜合的方法作為課程質量提升的實現策略應當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綜合的方法就是“把看似互不相關甚至互不相容的矛盾方面綜合到一起,建構成一個新的結構,就會產生一種或多種新的功能” ,即形成“1+1>2”的效果。這里所倡導的綜合方法就是要不斷調整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結構,促進課程的融合共生。
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要實現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單打獨斗到共建共享的轉變
除了堅持多樣綜合的課程建設邏輯,中小學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建設還需要從供給側著力,通過供給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課程供給質量的不斷提升,進而實現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為此,需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這四組關系。
課程建設理念,由規模龐大到質量精致。多樣綜合的課程建設邏輯的首要表現就是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建設應當從供給側著力,將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課程質量方面,而不是增加課程數量方面。要秉持“控制數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綜合理念,除了一些必要的冰雪運動課程,不再大規模地單獨開發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而是將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內容與現有的課程體系結合起來,優化課程體系結構,豐富課程的內容,打磨課程的質量,使現有課程可以為“北京2022”冬季奧林匹克教育服務。
課程建設過程,由單打獨斗到共建共享。多樣綜合的課程建設邏輯,由規模龐大到質量精致的課程建設要求以及冬季奧林匹克教育和冰雪運動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小學在進行課程建設時不能單打獨斗,而需要與多方共建共享。具體來看,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共建共享建設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環境分析,夯實課程供給基礎。冬季奧林匹克教育和冰雪運動對場館設施、專業設備、專業知識的要求更為嚴格。目前,多數中小學尚不具備單獨開設冬季奧林匹克運動的硬件條件。因此要重點對學校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看看學校周邊有沒有可以進行冰雪運動的滑雪場、滑冰館、冰雪運動培訓機構等,可以謀求合作。此外,還需要深入發掘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學生等群體中的可用資源,充分調動學校內部人員參與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積極性。
二是制定目標,開辟課程供給空間。在多樣綜合的課程建設邏輯的指導下,課程目標宜采用前置行為目標,以展開性目標為主體,后置表現性目標的編制方式,來指導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具體來說,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最明確、最必要的規定性動作,即以“行為”+“內容”的形式明確指出教師和學生需要做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第二層是課程目標的主體部分,宜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自主生成,即在過程中追求學生興趣的變化、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第三層次的目標是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目標的拔高,即在前兩層的基礎上盡力達成促進學生的獨特性和首創性的發展。
三是群體開發,釋放課程供給活力。在課程目標的指導下,具體課程方案的制定需要各相關主體合力完成,以調動課程相關方的參與積極性,釋放課程活力。一般來說,課程方案制定的群體主要包括:學校管理層、相關教師、社會資源方,必要時還可以納入專家、學生代表等。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需要學校與社會資源方協調進行,經過多方共建的課程才是冬季奧林匹克教育需要的課程。
四是開放評價,盤活課程供給遺產。奧林匹克教育課程不同于學校主干核心課程,它的評價要更加多元、包容、開放。這是因為,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考核,而是要形成“北京2022”冬季奧林匹克教育遺產,使奧林匹克教育的成果可以傳承下去。因此,在進行課程評價時要秉持開放的心態,接受多元的成果形式,包容各異的課程形式。所以,在總結奧林匹克教育課程遺產時,要注重將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經驗總結出來。“北京2022”奧林匹克教育留給后人的應當是活生生的教育遺產,而不是冷冰冰的教育成果。
(作者分別為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北京市中小學奧林匹克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CADA1807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教育技術通訊》,2005年第1期。
責編/陳楠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