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招商蛇口公司的前身——蛇口工業區大刀闊斧地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公司又將工作重點調整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來。秉承“美好生活圈”理念,以城市“生長”為依托,招商蛇口正在努力滿足不同生命周期消費者的全方位需求,以期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承載者”
2019年1月31日,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蛇口”)將迎來40歲生日。
蛇口工業區(招商蛇口的前身)成立于1979年1月31日。當時,招商局集團在這個面積不過2.1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數千的小漁村,主持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外向型、開放型、改革型工業區。運用中央賦予的自主權,蛇口工業區大膽突破,大刀闊斧地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當年的先行者們恐怕沒有想到,40年后的今天,當年那個小漁村會成為擁有40萬人口、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的國際化濱海新城。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以招商蛇口為代表的企業始終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定力與決心。
如今,已經年近不惑的招商蛇口公司又在思考什么?
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許永軍表示,被譽為“蛇口之父”的袁庚老人畢生的夢想是“將蛇口建設成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循著前輩腳印,順應人民期待,通過拓展業務將這種理念傳承下來,是每一位招商蛇口員工的責任與使命。
勇當改革開放先行者
“蛇口的創新與改革實踐被譽為‘蛇口模式’。”許永軍表示,其核心精神可歸結為8個字,“招商血脈,蛇口基因”,即企業充分發揮中央賦予的自主權,按照經濟規律與市場規則做事。
蛇口工業區先后創造過24項全國第一,其中包括率先實現超產獎勵制、首開全國招聘用人制度先河、率先改革工資分配制度、率先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等等。這里還誕生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膾炙人口的口號,其折射出的“發展就是硬道理”“追求效率”理念是當時特區突破重重阻力,推動改革創新的集中體現,至今仍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2015年,為響應消費升級大趨勢,招商局集團著手推動以產城融合為核心的房企轉型戰略,并開啟了招商蛇口的改革進階之路。同年12月30日,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吸收合并招商地產,重組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重新在A股上市,轉型為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服務商。
“蛇口模式”1.0版本的核心是港口建設,即以貨運碼頭、散雜貨為主;港口建立后,蛇口工業區逐步形成了以租地收入、供水供電等工業配套服務收費為核心的“蛇口模式”2.0版本;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附近區域制造業、加工業陸續退出,產業再度升級進入3.0版本;目前的4.0版本以“前港—中區—后城”蛇口運營模式和區域發展模式為特色,構建起由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匯集各類資源、優勢互補協同的有機平臺和產業生態圈。
“蛇口模式”4.0版本實現了“港、區、城”的有機融合與協同發展。港口的發展帶來了經濟要素、城市發展關鍵要素的大匯聚,并推動形成人流、物流持續聚合、循環發展的港口經濟。2016年11月13日,蛇口郵輪母港首航,其定位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集“海、陸、空、鐵”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郵輪母港,可停靠22萬噸的郵輪。截至2018年12月底,進出郵輪母港的旅客接近1300萬人次,“船、港、城、游、購、娛”一體化聯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中區是“蛇口模式”4.0版本的核心,其重點是園區開發與運營,性質為產業地產,這也是蛇口工業區多年的主營業務。隨著“再造新蛇口”工程的啟動,招商局集團先后投入600億元全力推進蛇口園區產業轉型和軟硬件升級,海上世界、蛇口網谷和太子灣等一批核心項目驚艷亮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招商蛇口和深圳市南山區政府強強聯手建立的融合高科技和文化產業的互聯網基地——蛇口網谷。這片總規劃面積逾70萬平方米的區域曾遍布著大量鋁制品廠、油漆廠,現在則是互聯網、物聯網及相關產業企業的樂園。作為國家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蛇口網谷入駐企業已超過450家,其中包括蘋果、IBM、廣和通、世紀互聯、香港衛視、啟迪控股等知名企業,覆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蛇口網谷作為蛇口產業升級的成功樣本,已被納入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突破點及深圳市“十二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基地,得到國務院國資委及廣東省、深圳市政府的認可。同時,蛇口南海意庫、價值工廠等產業園區以及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等也為蛇口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新的生機。
如今,招商蛇口公司已經完成存量空間資源的產業調整,實現了片區創新驅動要素引入與集聚,標志著招商蛇口正在逐步從資源粗放型企業邁向經營型、服務型企業。談及這一轉型發展成功的內因,許永軍認為,園區開發是一項綜合工程,除了提供空間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產業研究、產業聚集能力,同時還要提供優質的投資及配套服務。在這些方面,招商局集團優勢很大。
不斷復制“蛇口樣本”
不僅在深圳,招商蛇口如今還在全國開發運營著13個產業新城與園區項目。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漳州開發項目。
漳州項目誕生于1992年。當時,交通部、福建省政府、招商局集團在廈門灣南岸創辦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著力打造“第二蛇口”。在招商蛇口的運營下,開發區建成了11個萬噸級碼頭泊位,開通了17條國內外貨運航線,年吞吐能力達4000萬噸以上,并成為“對臺貨物直航港”和福建省最大的散雜貨公共碼頭之一。許永軍表示,未來漳州開發區將積極融入閩西南經濟協作區與廈漳同城化建設,以高質量發展引領當地加快建成宜居宜業的濱海新城。
熟悉招商局集團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家誕生于1872年的老牌企業一直以“國際化基因”著稱。如今,這一傳統伴隨著“前港—中區—后城”商業模式的逐步成熟進一步發揚光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招商蛇口也重新調整了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重點,精耕細作“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港口、物流、園區。他們以“蛇口模式”為藍本,以“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新區開發”思路推動相關區域整體發展,將“前港—中區—后城”商業模式復制推廣至全球。
如今,得益于這一模式的海外園區——吉布提國際自貿區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推動當地發展成為集金融、物流、貿易等功能于一體的“東非蛇口”。同時,升級版的跨境“前港—中區—后城”模式正在白俄羅斯、斯里蘭卡、坦桑尼亞等國加速推進。其中,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區項目旨在促成歐亞經濟聯盟區與歐盟區的聯動發展,尤其值得期待。
為美好生活賦能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招商蛇口也將工作重點轉向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來。
2018年,招商蛇口發布“美好生活圈”理念,即以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以城市“生長”為依托,不斷開拓業務范圍,力爭滿足不同生命周期消費者的全方位需求,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承載者”。
借鑒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招商蛇口把美好生活歸納為“啟蒙成長、事業成長、家居成長、生活成長、健康成長、夕陽安養”6個部分,并圍繞6大需求打造出包括教育、園區、文創、寫字樓、住宅、長租公寓、商業、郵輪、大健康、養老等14大產品品類及25條產品線。
“城市承載著過往的歷史、現今的生活乃至未來的愿景。”許永軍表示,招商蛇口將繼續傳承創新發展精神,通過“港、區、城”的有機融合、協同發展,使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協調起來,推動實現“港、產、城”聯動、“宜業宜居、有機共榮”的夢想。
“綜合城市運營服務商的定位和生態圈式布局發展的模式,將使招商蛇口資源整合優勢愈發凸顯,未來前景更加廣闊。”許永軍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