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統計,今年一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6867.54億元,同比增長17.1%,呈現出工業生產穩步恢復、主要行業增長較快和企業效益加速回升等開局良好的喜人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圳廣大干部群眾披荊斬棘、埋頭苦干,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深圳奇跡”的訣竅是什么?4月27日開幕的中共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上的一個關鍵詞引起外界注意。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向大會作報告時說,深圳建立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正是這條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深圳贏得創新之都的美譽,支撐起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從0到1再到10,注重全過程
“如果說把基礎研究看作技術發軔的0,要發展到技術成熟的10,中間要經過技術攻關、技術熟化再到產業發展三個階段。”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說,“其中從2.5到6的技術熟化階段,堪稱創業家創業的死亡之谷。我們不僅要實現更多從0到1的技術突破,更要創立綜合體,讓技術企業飛過死亡之谷。”
為了讓企業飛過死亡之谷,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正在探索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用來建立一種科技與產業對接的新模式。“穿實驗服的和穿西裝的在同一棟樓里,一個技術問題可能在電梯交流中就能解決了。”這種模式打破了科研人員和初創企業長期“兩地分居”的空間壁壘,成了名副其實的街坊鄰居,大大縮短了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
“沿途下蛋”是對“科研—轉化—產業”這條可持續發展創新生態鏈的形象比喻,而下“金蛋”需要“金窩”,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規劃面積達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就是這個“金窩”,劉陳立所說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正是位于光明科學城。在這座綜合體的兩公里之外,便是深圳合成生物研究的重大基礎設施。
為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成功率,今年3月,深圳市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措施》,從實施高質量成果“創新工程”、成果產業化“暢通工程”、成果產業化“支撐工程”和成果產業化機制“保障工程”四個方面,提出15條具體舉措,積極推動基礎研究進行成果轉化,將創業的死亡谷變成機遇谷。
從人才引進到金融支持,注重建生態
4月25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閉幕。這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性人才與智力交流盛會。據統計,392家參展機構攜885個項目現場參展,各省市與專業組織、培訓機構、留學人員現場達成引人引智合作意向695項,兩天入場參觀洽談人數達3.5萬人次,這些數據都直觀體現了舉辦地深圳的產業活力和人才吸引力。
在深圳青銅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之涵看來,深圳的創新環境就像一座生態良好的“熱帶雨林”,這里“氣溫”適宜,“陽光”“空氣”“水分”充足。青銅劍科技從事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發,在深圳市坪山區建立起一支包括20余位海歸博士和外籍專家的國際化研發團隊。汪之涵認為,坪山的全域創新生態,在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上融合發展,這對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來說,是最大的吸引,這些創新人才與深圳的科研機構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參與到創新生態鏈的構建當中。
在深圳鵬城實驗室,“鵬城云腦Ⅱ”的指示燈不停閃爍,每一秒的閃爍都代表著百億億次的計算正在進行。僅僅3年時間,這個實驗室就聚集了31位院士,160余位國際會士、國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承擔著一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40年來,“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讓深圳得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重構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建立市場導向的人才吸引和認定政策;推進外籍人才簽證便利化;高水平舉辦人才日系列活動……這些年深圳各項人才政策相繼出臺,通過法規文件、綜合政策措施、配套實施辦法、具體操作規程等構筑起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好的政策“筑巢”,自然引得金鳳凰。
2020年12月22日,國內金融界首顆物聯網衛星成功發射升空。這顆由平安銀行與合作伙伴共同發射的“平安1號”衛星,正是平安銀行布局“星云計劃”、助力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成果體現。
借助衛星物聯網技術,供應鏈產業上下游的真實經營數據等信息可以更及時、有效回傳。這樣,銀行就能通過智能化模型為實體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目前,平安銀行星云物聯網平臺已接入超200萬臺物聯網終端設備,在智慧制造、智慧車聯、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廳堂等新型供應鏈場景落地,支持實體經濟融資超1100億元。
上天的衛星只是深圳金融業著力打造深度融合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中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政策指引,還是金融機構的科技金融套餐,深圳都走在全國前列。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深圳金融系統正著力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從技術驅動到創新引領,注重高質量
2014年8月,剛剛從美國回到深圳創業的陳寧博士偶然看到一部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片中虐心的情節讓他下定決心:要用人工智能助力平安城市建設,讓天下無拐。經過一年半的技術攻關,陳寧帶領云天勵飛的團隊與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聯手,研發出全球首套動態人像識別系統“深目”,顛覆了警方傳統的辦案方式,使云天勵飛這個帶著人工智能血統的初創企業成為安防領域的一匹黑馬。
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深圳以往是從產業界的需求驅動然后再到技術知識供給的“工程(E)—技術(T)—科學(S)”單向模式,隨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需要從“ETS”向“STE”“ETS”循環共生進行模式轉換,建立從科技創新邏輯起點到產業發展,再到產業進步,產業反饋新需求給科技供給方的完整創新模式,形成一個新的創新閉環,從而實現科技與產業的雙向促進、螺旋上升,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向創新引領發展的跨越。
創新引領,時不我待。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日前在深圳出席一個國際研討會時指出,至今為止出現的人工智能都是完成特定智能任務或解決特定智能問題的弱人工智能,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問題,也無法解釋和融合推理。科研人員需要繼續積累和積淀,迎接強人工智能的實現。高文呼吁,中國應該勇做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頭雁。
中國要做頭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圳自然要有所作為。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市第七次黨代會上宣示,未來五年深圳將實施基礎研究夯基行動,提升創新引領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提升創新硬實力;實施成果產業化加速行動,提升創新驅動力;實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動,提升創新支撐力;實施創新人才會聚行動,提升創新原動力。可以預見,經過這五大行動,提升了五種創新力,深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