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傳】諸大建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聯合國環境署—同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綠色經濟責任教授。兼任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0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解從上海世博會看世界發展的新趨勢新理念問題。2016年1月,獲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循環經濟領導獎。
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發展通常要經歷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物質存量不足,要求通過持續的流量增長來提供滿足,類似于中國人打麻將時的摸麻將。后一個階段是物質存量已飽和,需要用好物質存量來提高生活的獲得感,類似于打麻將中的換麻將。以消費主義和過度擁有為特征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之所以不可持續,是因為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仍然通過生產和擁有過度的物質存量來刺激經濟增長,結果導致物質資源的大規模閑置。這是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分享經濟需重點解決的問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學習美國走高擁有量的發展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強調B2C(企業對用戶)模式,通過不賣產品賣服務,以不過度增加私人物品擁有量的方式,提高全民的社會福祉
中國的分享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前沿和國際社會關注的亮點,但有關分享經濟的理論思考還沒有取得同樣意義的發展。
一方面,國內有關分享經濟的看法和觀點,大多數限于基于優步、愛彼迎(Airbnb)模式的看法,對國外更具有源頭性、更有綜合性的分享經濟理論缺少了解。另一方面,有人用美國版的C2C(個人與個人)分享經濟理論,來解讀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中國實踐。由此,常常把我們的分享經濟稱為“偽共享”,抹殺了中國式分享經濟的創新之處。
應該說,無論國內還是國際,分享經濟都是新生事物,尚未形成權威的理論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針對中國的實踐開展自己的理論研究,講出有中國特色且可以與國際對話的故事。
中國分享經濟的發生以互聯網和信用變革為前提
關于分享經濟,目前急需澄清的一個認識誤區是,不少人認為分享經濟是存量資產的分享,于是把增量物品的分享排除在分享經濟之外。其實,分享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存量和增量的問題,而是使用權替代擁有權以及信用替代交易的問題。
分享經濟概念從一開始就強調,分享經濟的本質是不求擁有但求所用,指出共享消費能給人提供機會跨越所有權的限制去享用不屬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個人不斷購買占有物品的傳統消費將逐漸消失。進一步理解,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分享經濟是介于商品經濟和禮物經濟之間的過渡形態。商品經濟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禮物經濟是熟人之間的贈送活動,而分享經濟正好處于二者之間的區域,整合了二者的特點,即擁有但可分享、收費卻不免費。
經常有人說,共享單車這樣的東西不就是租賃嗎,怎么搖身一變成了時髦的共享?不錯,分享經濟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分時租賃形式。它不是商品交易,即通過收費交易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所有權的交換;它也不是禮物經濟,即通過免費贈送將物品從這個人轉移到另外一個人;它是租賃經濟,是通過交換閑置物品的使用權,大幅度提高物品的使用率。
租賃經濟當然不是新現象。但是,以前人與人之間開展租賃并不方便,信用關系主要在熟人社會存在,所以規模小、不發育。只有大規模的移動互聯網出現后,信用關系從熟人社會擴展到陌生人之間,租賃經濟才隨之發展成為具有全新特征的分享經濟。所以說,分享經濟的發生需要以移動互聯網的發育及其帶來的信用關系變革為前提。
第二,分享經濟作為閑置產能的共享,有兩種基本的表現形式。這里的閑置資源,既可以是存量資源,也可以是增量資源。因此,分享經濟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以優步為代表的C2C共享,強調個人之間閑置資源的共享;另一種是以產品服務系統為代表的B2C(企業對用戶)的共享,強調企業不賣產品賣服務,用新的服務共享方式替代舊的產品銷售方式。摩拜單車就是基于此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第三,從分享對象角度出發,分享經濟的發展可以有三種類型。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共享三類東西:第一類叫物品的共享,如共享汽車、共享辦公室等。第二類叫服務的共享,如用優步搭個順風車,這里共享的不是汽車而是開車的服務。第三類是技能的共享。幾年前,我在飛機上碰到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女孩子,來上海創業。她把上海三級醫院一些主治醫生的名單拿到手后,建立了可以把醫生請來在業余時間做醫療診斷的網站,這就是共享醫生的技能。還有現在流行的慕課、知乎等,其實就是共享教師、學者的技能和知識。
總的來看,現在分享經濟仍然處在嬰兒期,未來發展還會共享出更多的東西,并出現新的分享經濟越來越多、舊的擁有經濟日益減少的趨勢。特別是,隨著共享物品、共享服務、共享技能的進一步發展,今后還可能出現一個更具整合性的系統——“共享城市”,即整個城市變成一個共享的系統。
不求擁有但求所用讓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脫鉤
談到分享經濟的意義,大多數人強調這是新經濟新業態。這當然是基本點,但大體只是經濟角度的考慮。我研究可持續發展多年,對分享經濟特別有興趣,就是因為它既有整合性,又有可操作性,可以替代許多破碎化的做法,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通道和載體。
分享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四位一體”特征??沙掷m發展尋找經濟、社會、環境、治理四個方面的整合,分享經濟具有實現這個整合的條件。從經濟維度來看,分享經濟是體驗經濟,超越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進入到體驗主導的狀態。從社會維度來看,分享經濟是包容性經濟。它使得個人可以進行消費者與提供者的身份轉換,創造了大眾就業的全新機會,還能使消費者可以進一步影響制造商,催生生產與消費的民主化。從環境維度來看,分享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高級形式,通過企業不賣產品賣服務,通過個人擁有者的物品分享,創造服務的循環,減少稀缺物質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從治理維度來看,分享經濟是一種協作解決模式。只有企業、政府、社會的動作協調,才能使整個過程良好運行,并且通過社會成員的合作互動推進可持續發展。
分享經濟有利于實現物質消耗和社會福祉的脫鉤發展。傳統上,以擁有經濟為導向的社會總是伴隨著兩條線的同步上升,即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增長以資源環境消耗的高增長為代價,這是不可持續的狀態。要走出這種狀態,僅僅靠對擁有經濟的效率改進是做不到的。反彈效應告訴我們,技術改進的結果常常導致更多的消費。例如,大排量汽車被小排量汽車不斷替代,汽車燒油的技術效率一直在改進,但石油消耗、尾氣排放及城市擁堵卻一直在增加?,F在,分享經濟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于擁有經濟的方式,通過不求擁有但求所用,通過大規模提高稀缺物品的使用率,可以用一定的物質量來滿足增長的社會福利需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
分享經濟為中國提供跨越式發展機會。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發展通常要經歷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物質存量不足,要求通過持續的流量增長來提供滿足,類似于中國人打麻將時的摸麻將。后一個階段是物質存量已飽和,需要用好物質存量來提高生活的獲得感,類似于打麻將中的換麻將。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發達國家要強調C2C的分享經濟,而中國需大力發展B2C的分享經濟。
以消費主義和過度擁有為特征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之所以不可持續,是因為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仍然通過生產和擁有過度的物質存量來刺激經濟增長,結果導致物質資源的大規模閑置。這是歐美發達國家發展C2C分享經濟需重點解決的問題。中國發展分享經濟有發展中大國的特點。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在個人物品擁有量方面,中國學習美國走高擁有量的發展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強調B2C模式,通過不賣產品賣服務,以不過度增加私人物品擁有量的方式,提高全民的社會福祉。這樣就可以理解當下流行的共享單車發展趨勢。雖然共享單車最初的時候需要增加投放,但最終的目的是用穩定的自行車保有量,通過提高分享率和周轉率,來滿足人們增長的出行服務。
這里,特別提一下“偽共享”。不可否認,當下中國分享經濟的確存在一些亂象,很多所謂共享只是虛有其表。但是,套用歐美國家的理論來衡量中國當下的分享經濟實踐,且一律冠之以“偽共享”,這是顯然不對的。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