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五: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培育并保護創新者和企業家
常修澤強調,首先要培育創新者。供給創新的關鍵,是“出新人”。常修澤引用戴維·布魯克斯在美國《旗幟》雜志中文章的話,“新的技術力量創造出新人”,一代“無限制的”新人,“是技術專家,是商人,又是藝術家”;“他們喜歡新概念、新思想、新的思維方式、喜歡變革、喜歡破除傳統的東西”;“他們不喜歡等級制,認為等級、職務、頭銜是限制性的,已經過時”。對培育創新者很有啟發。
其次,保護企業家。常修澤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用“特別”二字強調了保護企業家的重要性。今年1月,常修澤在《關于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七點意見》中,建議切實保護企業家的產權、創新收益和其他合法權益,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建立社會容錯和企業家自我糾錯“雙機制”,從內外兩個方面促進企業家隊伍健康成長。日前,中央深改組已經正式通過有關保護企業家精神的意見。常修澤說,企業家,這是山東稀缺的資源;“培育創新者”,特別要培育和保護企業家。
再次,產權保護。產權保護領域存在的問題,常修澤認為主要有四個:一是,公權力對產權保護不到位,政府違約和政策不穩定,侵害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以及個人的合法產權和權益;二是,不同所有制產權保護不平等,對非公有產權的保護弱于對公有特別是國有產權的保護;三是,公有產權保護制度仍不完善,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和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保護不到位;四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易發多發,侵權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等。針對上述問題,山東應提出“管用有效”的改革措施。
看點六:新舊動能轉換必須關注“普通人的處境”問題
常修澤強調,新舊動能轉換中的體制創新過程,必須關注“普通人的處境”問題。他結合最近完稿的《產權包容與創新——中國所有制結構改革40年史論》書稿,提到目前山東經濟的兩個熱點:“僵尸企業”出清和“混改”。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山東省管企業利潤為172億元,其中盈利企業貢獻利潤556億元,虧損企業虧損379億元,相當于2/3的利潤被這些“僵尸企業”吃掉了。2017年,山東省的任務是要出清124戶“僵尸企業”。
常修澤說,這樣的企業,活著一天就是糟蹋財富一天。他認為,“僵尸企業”出清對山東來講迫在眉睫,但要穩妥地安排員工。他提出十個字原則:淘(汰)企不淘人,保人不保企。人的問題,可以通過轉崗、培訓、再就業解決,不能讓員工丟掉飯碗。
談到“人”,常修澤強調,關鍵是“心靈放飛”,每個山東人都需要心靈放飛。心靈不放飛,不可能開心;心靈不放飛,新舊動能轉換就不能實現。這是有關“人”的深層次的東西。
鏈接
常修澤:動能轉換須以人的發展為核心
常修澤從理論、現實、國際和未來四個維度分析了結構轉型和動能轉換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及其重要性。
理論維度上,常修澤指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人不應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那種執行上級意志的“工具”,應該把過去傳統體制下,人是被動的工具的狀況轉化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動的“馬達”,——這才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質。
現實維度上,常修澤認為,必須拋棄傳統的“物本”和“官本”思維,用“人本”思想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
國際維度上,常修澤說,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1996)指出:人類應避免五種“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即:無工作的增長;無聲的增長,即指經濟增長未能帶來民眾參與和管理公共事務的可能性;無情的增長,即指收入分配格局的惡化;無根的增長,即經濟增長對文化多樣性造成破壞;無未來的增長,指經濟增長對生態、資源和環境造成的破壞,影響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未來維度上,常修澤從總體上估計,到2020年,我國已經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新的階段,人民群眾將會提出與以往不同的需求,這類需求越來越具有多樣性、升級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所以,考慮到中國發展階段正在發生的新變化,必須要“以人的發展為核心”,設法適應并盡量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有尊嚴生活的新期待,切實如中央所倡導的——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