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經濟學院教授 杜莉
提到減稅,人們會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的減稅政策。這也是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減稅改革。然而,里根政府減稅改革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明確。從實踐可以看出,減稅能否成功推動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刺激投資的效果
稅收與經濟增長是什么關系?減稅究竟會刺激經濟增長,還是帶來經濟衰退?我們不妨來看一看美國歷史上里根時期推行減稅改革的經驗。
能否有效控制赤字,影響減稅政策成敗
稅收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減稅是經濟陷入低谷時各國政府常采用的政策手段。但減稅并不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特定條件下都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的“萬靈藥”。如果前提條件不具備,或者方案設計不科學,它就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標。
提到減稅,人們會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的減稅政策。這也是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減稅改革。然而,里根政府減稅改革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明確。在第一個階段,即1981年之后,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甚至出現了急劇下降;在第二個階段,也就是1986年之后,美國的經濟增長也僅出現了短暫的小幅上升,隨后再次調頭向下。
1981年上臺之初,里根總統就推出了一個力圖大規模減稅的經濟復興稅收法案。該法案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由70%降至50%、最低邊際稅率從14%降至11%,同時還引入加速折舊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但在法案生效后的第二年,由于膨脹的財政赤字將利率由12%左右推高到20%以上,美國經濟出現了1.9%的負增長。這一降幅甚至超過此前石油危機時的經濟衰退。
在這樣的情況下,1982年9月,美國政府不得不推出一項新的稅收公平和財政責任法案。該法案通過取消1981年法案中的加速折舊等規定實現了增稅。此后數周,美國經濟有所復蘇。
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能否有效控制赤字,是決定減稅政策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里根政府第二階段的減稅政策最后能夠平穩實施,即說明了這一點。
1986年,在第二個任期開始后不久,里根政府推出新的稅制改革法案。該法案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進一步由50%降至28%,加上標準扣除、個人豁免和勞動所得抵免額的提高,所有收入檔次納稅人的稅負都有所降低。同時,該法案還將公司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由46%降至34%。
但是,和1981年法案不同的是,1986年的稅制改革法案強調減稅的財政中性原則,也就是在不減少財政收入的前提下減稅。為此,該法案采取了大幅削減所得稅優惠的措施,包括取消此前實行的投資稅收抵免政策、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等。數據顯示,與1981年減稅之后財政赤字的膨脹不同,1986年減稅之后財政赤字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