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與中心城市銜接的關鍵問題
特色小鎮作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公平發展的重要舉措,受到了城鄉居民的充分肯定和期待,尤其是長期居住于城鄉兩極的居民,更加希望通過特色小鎮向彼此靠近。還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面臨著在工作和居住分別在特色小鎮和中心城市的情況,這就需要特色小鎮與中心城市進行高效的銜接,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互聯互通”,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特色小鎮建設帶來的福利。
破除限制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在特色小鎮與中心城市銜接的問題上,受訪群眾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破除限制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68.61%)。這是打破地區封鎖和壟斷、實現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特色小鎮與中心城市的銜接問題上同樣適用。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中,資金、技術、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大城市集中,不僅造成了農村地區的資源流失、空心化問題,也給中心城市增加了壓力、造成了“大城市病”。按照市場規律,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最終會達到一個效率最優的均衡狀態。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受現行體制機制的制約,生產要素難以做到自由流動。這就制約了以人才為核心的要素轉移,高端的生產要素不能順利的流向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產業布局就難以實現;特色小鎮的生產要素不能順利的流向中心城市,特色小鎮的產出就找不到出口,難以可持續發展。雖然絕對的流動是不存在的,但是流動性越高市場發揮的作用的空間也就越大,進而將配置資源的主導權交給市場,避免政府大包大攬。
理順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對接協作
特色小鎮能夠有機運行的核心是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這不僅要求產業能夠充分發揮當地所特有的資源優勢,把握產業的上游,更要求產業能夠落地,打通產業鏈的下游。特色小鎮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只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同產業鏈上其他地區展開深入廣泛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這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對象就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在資源、市場等方面有著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極具優勢和吸引力,是發展特色產業最理想的對接點。特色小鎮的核心產業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中心城市的影響,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心城市所輻射的人才、資金、技術優勢,強化產業合作,實現協同效應,也能夠有效的開拓市場,實現城鄉商品服務的有效置換。對此,公眾也有著同樣的認識,60.67%的受訪者表示,強化特色小鎮和中心城市的互動,應該加強“促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產業鏈條”。
全方位促進特色小鎮和中心城市的“互聯互通”
特色小鎮與中心城市的銜接不僅有生產方面的問題,還有生活方面的問題,關乎當地居民切身利益。公眾在“互聯互通”方面整體呈現一致的看法,最關心的問題依次是民生問題、交通問題和信息化問題。但按不同地區居民來分可以發現在具體的比重上關注度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分析發現,在城區到農村之間,關注度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局面,這反映出在特色小鎮和中心城市的互動問題上,城市和農村作為兩個端口,希望能夠實現互動的意愿更為強烈,而處于中間的郊區、特色小鎮、鄉鎮,本身在發展中就已經對城鄉統籌做了規劃,相較兩端沒有那么迫切。“互聯互通”問題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在民生相關問題上實現標準的統一互通”(50.96%),這是實現特色小鎮居住功能的基礎。當前,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服務供給在中心城市的發展程度遠優于特色小鎮,這就造成了在民生相關的問題上,特色小鎮的居民有著強烈的向中心城市靠攏的意愿。而能否實現標準的統一互通決定了特色小鎮居民是否會向中心城市轉移,尤其是對民生問題依賴度高的群體更易受此影響,這也正是60歲以上的人群不愿意居住在特色小鎮的原因。在民生問題的統一互通上,45歲以上的人群的關注度最高,如果該問題得到解決,將會有效的提高特色小鎮對年長者的吸引力。
其次,要“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保障通勤和物流”(41.09%)。這不僅是保障產業對接協作的基礎,更是為工作和居住不在同一區域的居民提供通勤便利,交通便利就更容易實現中心城市人口的向外疏解。
最后,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27.01%)。這是實現“互聯互通”的高級形態,雖然當前并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重視,但這是產業形態不斷升級的必然要求,會隨著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而逐步凸顯其重要性。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