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需要改革的深刻介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自提出以來,質疑的聲音就沒有停歇過。因為“雙創”的成功率很低,所以,不少人對口號中的“大眾”、“萬眾”感到不對勁,認為這不是又要搞“群眾運動”了嗎?民間創業是市場經濟的原生態,原始創新是市場經濟的源動力,因此,創業創新活動原本就是“群眾運動”。在經濟發展的任何時期,特別是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時期,這句口號是社會動員的口號,是對“大眾”說的,并不是對成功的“小眾”說的。
創業的成功率很低,如果要增加成功者,只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動員更多的人投身創業試錯,在成功率為一定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成功者;二是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和機會,亦即優化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在創業者為一定的情況下提高成功率,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成功者。但是,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要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創業,并使“雙創”生態系統不斷改善和優化,需要改革的深刻介入。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看法是,政府鼓勵創業時,往往是經濟不太好的時候,這時,政府鼓勵創業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不能否認這種情況以前有過。然而,改革開放已近40年,如果說鼓勵創業還只是權宜之計,那么,可以說這場偉大實踐以失敗告終了。但情形恰恰不是如此。李克強總理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我的理解,是要通過由“雙創”觸動的或倒逼的改革,徹底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將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動力建立在“雙創”的基礎上。所以,“雙創”是根本大計,而不是權宜之計。
“雙創”提出或引發的改革任務是全方位的,主要是政府自身的改革,突出表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當下,這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監管架構和內容的改革,如對國有企業(資本)的監管體系和內容的改革,對金融業的監管體系和內容的改革。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和金融監管架構的改革,本質上都屬于政府改革,有著為“雙創”創造機會的重要作用。財稅制度改革,它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行政體制、政治體制改革聯系緊密。稅制改革關系到微觀經濟和創業創新的活力動力,預算改革則事關政府的“錢袋子”,進而與政府職能轉變息息相關。金融改革,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解決經濟的“脫實向虛”問題,讓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創業創新服務。以自貿區建設為標志的開放倒逼改革,將通過進一步降低門檻,減少審批,優化監管,為“雙創”創造更加寬松、便利的環境,并進一步有效提供各種與“雙創”相關的公共服務。
中國目前還有大量阻礙供給側動力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性、制度性障礙,尤其是阻礙創業創新、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激發和產生供給側動力,即來自“雙創”、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動力。所以,必須寄希望于大眾的力量,通過廣泛的“雙創”實踐,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形成適應市場經濟在中國發展的土壤和體制。
“雙創”助力重塑主流價值觀
在我看來,“雙創”的重要性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意義上,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適應,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正處于艱難的重塑期。
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其形成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這個社會的財富生產方式。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大致有過三種財富生產方式: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自然經濟、計劃經濟都已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市場經濟是當下世界各國(除個別國家)的財富生產方式。當然,世界各國的市場經濟因體制、制度和文化的差異,各具自身的一些特點,但其基本的運作機制是一致的,或趨向于一致的。
“理想與創新”活動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中科技活動館啟動。小“科迷們”走進“DIY主題創新屋”,使用各類車床、刨床等工具,將自己的創想轉化為手中一件件充滿靈動氣息的專屬作品。
市場經濟通過哪個中間環節作用于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呢?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一個基本的機制性特征,就是分散決策,每個決策主體要對自己決策的后果負責。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需要全體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國民經濟的動力和活力來自于創業、就業和消費的多樣性。這里,創業和就業、就業和消費(收入)存在著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就長期而言,創業的規模和水平決定著就業的規模和水平;就業的規模和水平又決定著消費的規模和水平。這就是為什么說創業是市場經濟的原生態。今天的創業又大多內蘊著各種意義和形式上的創新,特別是原創技術的創新,創新也因此成為市場經濟的源動力。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通過“雙創”這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從這個高度來認識“雙創”,既是客觀的,又是準確的。
那么,“雙創”是怎樣具體地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呢?李克強總理說,“我們推動‘雙創’,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富起來,讓更多的人實現人生價值。這有助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民富國強是主流價值觀的物質基礎。唯有將富強作為價值觀在國家層面上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層面共同形成主流價值觀,也才有可能讓主流價值觀體現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經濟體制和發展方式轉型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富起來并實現人生價值,是通過“雙創”,或通過“雙創”創造的就業機會得以實現的。而且,“雙創”通過提高收入和職業的流動性,將公平與富強融為一體,共同成為主流價值觀的基石。
對于廣大愿意投身“雙創”的人來說,創業創新的成功就是一個有待實現的“夢”。無論“美國夢”,還是“中國夢”,都意味著,政府和社會要為公民實現夢想創造更加自由、公平的環境,但你不能期待政府和社會提供超出“普惠”以上的條件和機會,個人和團隊的自我奮斗是實現夢想的核心要素。具體到創業創新,就是不需要依憑關系、出身等前置性條件,只要依靠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奮斗,借助于“雙創”生態系統的幫助,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乃至夢想。在這里,自由的個人奮斗既是主流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今天,我們都處在體制轉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新舊體制的相互交織、此消彼長,對于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長期被壓制的個人欲望井噴式爆發;另一方面,新的規則、秩序尚未建立起來,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大量的失范行為、投機行為,甚至犯罪行為,對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消極負面的影響。這是基本事實。但是,也正是在這個深刻的轉型時期,作為市場經濟原生狀態的創業,源生動力的創新開始從萌發到迸發,進而對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富強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物質基礎,公平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基本訴求,自由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目標追求,都是與“雙創”的偉大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對于轉型中的中國而言,“雙創”的意義非同尋常。唯有“雙創”,中國才能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唯有“雙創”,才能推動中國以政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結構性改革;唯有“雙創”,才能使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進而開始向發達國家、現代國家前行的進程。
【思想者小傳】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負責安泰智庫——中國發展研究院的工作。主要社會兼職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要關注的學科領域是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和服務經濟與貿易。出版有《蹺蹺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經濟學人的告白》《走進公共社會》《誰來關注利益失衡》《美國病,中國病》等。
題圖說明:鄭州的一臺名為“福匠”的工業機器人大秀書法技藝,用毛筆寫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八個字,從沾墨、運筆到署名、簽章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引起了市民的圍觀。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主編:王珍,郵箱:shhgcsxh@163.com)本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