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面對新常態,既要解決“怎么看”的問題,認清大局與大勢;也要解決“怎么干”的問題,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應勢而動。新年已至,遵循大邏輯,奮力新作為,見到新成效,正是我們肩頭的重任和必然選擇。
從時間和空間的大角度來審視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需要從時間和空間的大角度審視我國發展。
從時間上看,新常態是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在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階段,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較大,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兵團作戰”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這一點,一定要認識到位。
從空間上看,從2008年發生美國次貸危機及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乏力。與世界經濟不景氣緊密聯系的是,我國在繼續發展開放型經濟過程中將更多地受到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干擾。一些貿易伙伴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對我國出口產品不斷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采取貿易壁壘措施。在各國競爭日漸激烈的同時,全球化進程卻出現了波折。表現在: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簽署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后,全球市場將更加“碎片化”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出現。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
深刻認識“四個沒有變”的大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是對中國經濟形勢的重大判斷。
其一,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7%,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應該看到,作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中國經濟仍然處在適度較快的發展區間,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占比越來越大。而且,這一經濟發展成就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重速度向重質量和效益、由重數量向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關鍵階段實現的,殊為不易。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6%至7%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在目前世界上仍屬較高增長水平。
其二,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較為厚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形成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潛力足是因為我國經濟有著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投資前景,在外部環境持續疲軟情況下,內需將繼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回旋空間大是由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面積廣、區域差異大、消費層次多等因素決定的。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