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 漸進 多元
人本。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是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簡單的空間形態城鎮化,是要將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非農產業上來,并使這些城鎮新移居者真正實現市民化。也就是說,城鎮化是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城鎮化必須依靠現代化的人。
漸進。就是逐步推進,不能操之過急。城鎮化的速度要與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經濟水平提高相匹配。冒進式的城鎮化易引發社會矛盾與沖突,造成新的不和諧,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根據研究預測,到2025年,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4億左右,城市化仍將以年均新增1500萬左右城鎮人口的速度推進,新增城鎮人口2.3億左右,屆時城鎮總人口接近9億。不過,這些新增城鎮人口中有較大部分為已進城安置下來的務工人員的家屬,即婦女、兒童和老人。其后,隨著總人口逐步減少,新增城鎮人口也將快速下降,到2040年接近城鎮人口峰值10億左右,然后城鎮人口將出現緩慢的負增長。
多元。就是根據區域承載力與發展潛力,優化城鎮規模與空間格局,實行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共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區域布局相對均衡,既要避免“大城市病”,也要克服“小城鎮病”。走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既要優化東部都市區發展,也要在中西部及東北發展都市群。
2030年之前,我國將處于城市化中后期階段,農村人口進城的總量趨于減少,而中小城鎮人口大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區域化、都市密集區之間人口遷移互動化的“三大流動”趨勢更為明顯。小城鎮人口向縣城和小城市、縣城和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的速度也將呈現先快后慢的趨勢。全國將出現20余座市核心區為500萬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50余座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200余座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絕大多數現有的縣城和部分條件較好的中心小城鎮將發展成為中小城市,數量大約為1000余個。半數現有建制鎮和部分鄉政府所在集鎮將發展成為具有較完善功能的小城鎮,主要是歷史悠久、區位優越、功能完善的建制鎮,約為1萬個左右。余下的現有建制鎮、大部分現鄉政府所在集鎮以及部分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將成為中心村,大約5萬個左右。其余現有村莊將逐漸萎縮,人口大幅度減少,絕大部分將變成現代化農莊或牧場。存留下來的1萬個小城鎮總人口大約在2億左右。而縣城及中小城市人口、大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等)人口分別擴大到4億左右。
通過對2000年與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區域對比分析,今后十年我國主要區域城市化趨勢可以概括為:京津冀、長三角、東南沿海(閩粵)、中部四省(豫皖湘贛)、西南四省(川渝滇桂)、關中地區(陜西中部、甘肅南部)呈快速推進、份額上升態勢;其他區域由于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或者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城市化出現速度減緩、份額穩定或下降態勢。
我國正在形成南、中、北三大經濟區域,形成三大城鎮帶:一是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核心的南方沿海城鎮帶,次一級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環臺灣海峽城市群與北部灣城市群;二是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增長極的長江(流域)城鎮帶,次一級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華中城市群)及長江上游城市群(主體為成渝城市群);三是以環渤海城市群為核心的北方城鎮帶,次一級為環渤海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遼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哈長城市群(以哈爾濱和長春為核心)與關中城市群(以西安、蘭州為核心)。它們與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相交叉,由九個節點形成“九大城市群”,以這些城市群為核心,形成“九州方圓”式的城鎮化格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