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借鑒發達國家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計劃地分批派遣領導干部、學者專家到國外學習交流。在諸多國家當中,新加坡無疑是一個熱點。新加坡國土面積714.3平方公里,遠低于中國任何一個省份,總人口530多萬,還沒有北京、上海的一半多。就是這么一個“彈丸小國”,為什么如此有吸引力?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座城市,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取得獨立時,還是一個破落不堪的海港小城,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整個國家建成一座“花園城市”,在經濟方面曾經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是中國的十倍。為了探尋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學者匡導球前兩年有幸參加了“連瀛洲紀念獎學金”項目,赴新加坡學習考察,并將其研究成果《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公開出版。
公務員隊伍專業化素質高
《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社會保障與福利、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很多人眼里,新加坡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政治上實行的是權威主義和嚴刑峻法,當然,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其實,一個國家的崛起有很多因素,作者認為:真正能讓新加坡走向成功的,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嫻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一個國家若要走向真正的文明富強,公務員扮演關鍵角色,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有效執行。
對于大眾而言,公務員廉潔、高效的工作風貌,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廉潔是公務員必備的一種品質,而廉潔的基礎是公務員不能有私欲,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公務員事事為個人著想,打自己的小算盤,那么在公務的執行中必然會損害大眾的利益。當然,新加坡的公務員廉潔奉公,其制度約束是前提條件。俗話說:專業人做專業事。
新加坡正是因為倡導公務員的專業化,執行公務才顯得高效。而我國有少數人,并無專業技能,依仗人脈關系進入公務員行列,對很多具體的公共事務并不在行,給人“外行領導內行”的感覺,并且公務處理中馬虎草率,公務決策中考慮問題要素不周全。這樣的人只會給政府形象的樹立增加負能量。
為未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
從整體上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振興。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基于本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探索與實踐。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與海港運輸之優勢之外,劣勢則更為明顯,如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連淡水供給都存在困難。新加坡在建國之初,社會凋敝、工業基礎薄弱、失業人口眾多,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沒有照搬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結合新加坡的地域特點和現實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建國初期,就把經濟發展定位為“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在本書第一章“奮斗的歷程”的章節中介紹,當時世界正處冷戰的緊張時期,歐美很多企業家為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市場而苦惱,新加坡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取消了300多種關稅,大力引進外資,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幾乎是一夜之間,新加坡成為全球的“投資天堂”和“世界工廠”。新加坡依靠外資的大力推動,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實現了國家現代化的華麗轉身。其實,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了很多啟迪,中國也是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才使得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保持高昂的態勢。
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能夠審時度勢。當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生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之后,新加坡決定擺脫低工資和低生產的舊模式,提出了“第二次工業化”的發展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推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以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跨越。正是秉承這一理念,新加坡的高新技術經濟、知識經濟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業已形成。新加坡為什么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其實道理很簡單:制造業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缺點顯而易見,新加坡承受不了“環境之痛”,另外,國家要實現經濟良性發展,必須培育具有產業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閱讀本書時,筆者深深感受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現狀,和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的情形尤為相似。經濟發展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家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發展。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突然關停那些環境污染嚴重但經濟效益好的工礦企業,這顯然也不現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確實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伴隨著陣痛的過程。
構建“幸福國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