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省。第一單“生意”由廣州大學城華電新能源公司賣出2萬噸二氧化碳。該公司運營的全國最大分布式能源站,利用煙氣余熱燒水供應18萬師生,減排的二氧化碳還可以賺錢。
越來越多現代“賣碳翁”的出現,折射出生態制度的創新激發了企業的節能減排動力。作為“十二五”減碳指標最高的省份,廣東去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預計同比下降4.53%,“十二五”前3年累計下降14.7%,超額完成進度目標。
與此同時,在經濟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廣東總體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環保部發布的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去年前11個月,廣東有8個月是空氣“十佳”城市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江河76.6%的斷面水質保持優良。
“容量有限、資源有價、使用有償”。廣東在劃定生態紅線、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初步建立起具有創新意義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夯實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省的康莊大道。
嚴守生態紅線著眼持續發展
上周,人稱“萬綠湖”的新豐江水庫成功入選首批15個國家重點支持生態環保湖泊,競得國家5.93億元專項資金扶持。多年來,河源人民堅守生態底線有了回報,水庫水質常年保持Ⅰ類標準,也保障了我省1/3人口與供港飲水安全。
“要守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歷經多年快速城市化發展,粗放式經濟增長和外延式城市建設使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廣東,以生態環境優先的理念,嚴守生態紅線,著眼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發出《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其中兩條底線就是生態底線和社會文明。
3個月后,省政府發出《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通知》,吹響了全省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沖鋒號。
“劃定生態紅線,就是要堅守生態屏障,嚴控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邊界。”省住建廳副廳長蔡瀛介紹,生態控制線將明確界定各類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重要江河湖泊、水庫、海岸生態廊道等保護控制范圍。
珠三角原則上不再新建燃煤電廠,淡水河、石馬河、練江等重污染流域繼續限批,全省汽車“喝”上了粵IV油、粵東西北重點生態功能區嚴格限制排放重金屬的工業項目建設……去年來,我省堅持環保準入不放松,保障了南粵的茵茵綠地和藍天碧水。全省環保部門檢查企業21.27萬家,其中5400多家企業被責令限期整改或治理,819家環境違法企業被關停。
省環保廳還出臺了《關于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見》,一方面加強環保服務、強化環境分區控制,助力粵東西北地區打造“綠色發動機”。另一方面,要求粵東西北各地要制定生態控制線地圖,進一步細化生態控制線范圍。
在這過程中,廣東以“壯士斷臂”的勇氣,鋼鐵、造紙、制革、鉛酸電池等行業的落后產能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水泥、印染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完成過半。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