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當代中國的憲法體制與政治憲法學話語(2)

——高全喜學術思想中的百年憲政主義傳統之后

高氏以“時代精神憲法化”為基準,把中國的現代憲政史劃分為“三個時間層次”【31】:(1)建立于1912年的中華民國及其憲政傳統(高稱之為“第一個現代中國”);(2)由中國國民黨在1928年建立的“黨制國家傳統”以及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黨制國家傳統”(“第二個現代中國”);以及(3)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包括1982年憲法的制定及其隨后的修改(“第三個現代中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中國的立憲史,高指出“至少從‘中華民國’開始,憲法意義上的中國大致出現了三個半,或者說,我們的現代歷史中大致有三個半的現代中國以及‘憲法中國’”【32】:(1)建立于1912年的中華民國;(2)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領導下的中華民國;(3)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 )至今還未統一的中國,但是這個中國有希望有一天“凝聚為一個自由、憲政、民主的新中國”【33】。

高氏認為,中國政治憲法學的研究應該同時兼顧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的研究;它應該揭示出中國的憲政或政治體制的真實情況,也要面對正當性、合憲性和正義等課題【34】。高尤其著意于對隱藏于現代中國憲政史上那些事實、事件及文獻背后的憲政思考和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現與挖掘。在《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35】這部專著中,高示范了如何運用政治憲法學方法來研究問題。書中的研究對象是1912年的清帝遜位。

對1911年辛亥革命以及現代中國第一個共和國的誕生的憲法學研究,一般集中在1912 年3月在南京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憲法學者很少關注當時的清帝遜位事件以及由皇太后代表清朝幼帝于1912年2月頒布的遜位詔書上。高指出,從政治憲法學的角度來看,這一詔書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建構中華民國的憲法基礎及其正當性方面,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912年初,辛亥革命的成功仍沒有得到保證。雖然很多省份都宣布脫離清帝的管轄,革命黨也在南京建立了共和國政府,但是清政府依然控制著北京和不少疆域,袁世凱依然掌握著能夠對革命黨發(fā)動內戰(zhàn)的強大軍事力量。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清廷被迫宣布退位并把權力移交給袁。革命黨和袁達成交易,讓袁取代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清帝遜位詔書》不僅宣布了清帝的退位,而且授權袁世凱與在南京的革命黨就建立共和政府和召開國會等事宜進行談判,以“構建‘共和立憲國體’”。【36】同時,《詔書》的作用還包括把清帝國治下的多民族的臣民原來對清廷的效忠以及整個清帝國領土,都移轉給新的共和國,使“五族共和”成為可能,并確立了中華民國的領土疆域【37】——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辛亥革命是由漢族領導并由反滿情緒所推動的。因此,高氏指出,新的共和國不僅僅是革命的產物,而且一定程度上是產生于權力從清廷向共和政府的自覺及和平的轉移。所以高論證說,舊政權的《清帝遜位詔書》和新共和國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起構成了共和國的憲法基礎;這兩份憲法性文本共同構建了新的共和國【38】。《清帝遜位詔書》所體現出的和平演變的精神對于革命的暴力和激進主義有遏制或平衡的作用:“這個和平方式的革命建國……彌補了辛亥革命建國的激進性和片面性”【39】。因此,《清帝遜位詔書》代表了“真正的保守主義的憲法精神”,它成全了“中國版的光榮革命”【40】。

雖然在1912年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政治時期或者立憲時刻”,革命的激進主義與和平的政權轉移得以成功地結合,但憲政卻始終未能在中國實現。對高氏來說,現代中國政治史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從“革命”過渡到憲政民主的“日常政治”:“革命成功之后的常態(tài)化回歸……成為中國憲政的‘死結’”【42】。在高看來,在現代中國史里,革命激進主義有余,“保守改良主義”【43】或“革命的反革命”則不足,而“革命的反革命”卻是憲政的建立所十分需要的。比如,正如高氏指出的,雖然1949年的《共同綱領》(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臨時憲法)以及1954年頒布的第一部憲法初看起來是意味著從“非常政治”向“日常政治”的過渡【45】,但是它們最終還是要讓路給“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激進主義。

高氏認為,即便是今日的中國,也未曾完成從“非常政治”向“日常政治”的轉化。他指出,今日中國的情況既非“非常政治”,亦非“日常政治”或“正常的憲政法治狀況”【46】;它還處于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過渡時期。高指出,在憲法的層面上,這個過渡反映于1982年制定的憲法以及其后的修正案【47】。由于這個過渡還在進行中并且尚未完成,所以可以說中國的立憲時刻尚未完結【48】。高認為,在這個過渡未完成之前,在中國實施司法憲政主義的條件并不存在【49】,所以相對于研究司法憲政主義來說,對政治憲法學的研究更為迫切【50】。高又指出,對于當今中國來說,西方在近代早期(也就是西方現代國家建立時期、從“非常政治”向“日常政治”過渡的時期)的憲政經驗更有參考價值【51】,而不是西方今天所實行的司法憲政主義。

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政發(fā)展而言,高氏提出以下的三階段論:(1)起初是“革命憲法”(例如作為“文化大革命”時代的產物的1975年憲法),然后是(2)“改革憲法”(由19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所代表),最終是(3)“憲政憲法”【52】。這令我們想起孫中山先生關于革命建國的“三序方略”,也就是(1)“軍政”,接下來是(2)“訓政”,最后是(3)“憲政”【53】。高指出,在他區(qū)分的三個階段的最后階段,便是“憲政國家”的形成【54】,即完成邁向“民主憲政體制的轉型”【55】。這也將標志著中國立憲時刻的完成。

在高氏近期的研究中,他討論到1982年憲法及其四個修正案,并從中國憲法長遠發(fā)展的角度去思考其意義。他認為1982年憲法是一部“改革憲法”(有別于先前的“革命憲法”)【56】,整體而言,這部憲法以及其修正案反映出一種“新的憲法精神或憲法設計”【57】。基于1982年憲法及其四個修正案,他對中國終將演化到“憲政憲法”的階段持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58】。

高氏運用政治憲法學的方法研究了19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他指出,1982年憲法的主要目標或隱含于其中的主調,便是結束“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激進的意識形態(tài)和實踐——包括階級斗爭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論【59】。在肯定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歷史邏輯及其成就的同時,1982年憲法把“革命”終結:它追求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和政治秩序及有效的法制,并且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止運作的國家機構(如人大),又重新肯定憲法的最高權威。因此,高氏在這部憲法(及隨后的修正案)里發(fā)現了“革命與去革命化的雙重內涵”【60】。他認為這部憲法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非常政治”向“日常政治”過渡的開端【61】;它代表了“憲法出場,革命退場”【62】的邏輯——高認為這一邏輯對于所有由革命誕生的現代國家是普遍適用的:亦即是說,以憲法作為根本法去限制和終結革命。高認為,在后革命時代的這個過渡過程中,憲法的政治性(如施米特所強調的)應該逐漸讓位于憲法的規(guī)范性和法律性【63】。

高氏同時也分析了1982年憲法所體現出來的政治結構或“政治憲法”,在這方面,他主要援引了田飛龍博士——一位年輕的政治憲法學學者——的概念框架【64】。根據田氏的研究【6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憲法結構”中最根本的原則或憲法之“道”就是人民主權,它在1982年的憲法中具體體現為三個“肉身”:(1)基于真理的共產黨的領導代表制,(2)基于程序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以及(3)“非代表制的參與民主制”。高氏分析了這三個體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問題。

第一,關于黨的領導代表制,高認為,中國最為重要的憲法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黨與國家的關系”【66】,也就是共產黨的領導、憲法的至上性和人民主權之間的關系問題。他指出,1982年憲法已經顯示出政治體制從黨的領袖的個人統治向更為民主的黨的領導的過渡,并要求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也就是在中國的政治憲法中引進一個重要的規(guī)范性元素【67】。高又認為,“三個代表”思想是關于共產黨領導和代表性的理論的重大發(fā)展。但是,最終的問題仍待解決,就是“黨的領導原則最終要規(guī)范于憲法的人民主權原則、人民民主原則和憲法法治原則”【68】。

第二,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高氏指出這一制度的確是人民主權的最直接的體現。但是,他認為,除非共產黨的領導真正地(而非只是象征性地)被置于憲法的制約之下,否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功能以及司法獨立的原則是難以完全實現的【69】。

第三,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外的民主參與制度,高強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重要性,他指出這個制度可追溯到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并在共產黨執(zhí)政下有了新的發(fā)展。高認為這個制度未來將如何演變,以及它與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家主權的關系如何,對于中國的政治憲法學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70】。

對于1982年憲法的四個修正案,高氏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它們“蘊含……重大的憲法性意義”,“形成了一種不同于五四憲法乃至最初的八二憲法的新的憲法精神或憲法設計”【71】。高氏指出,總體來說,這些修正案有三個主要特征。首先,它們“對‘人民共和國’……重新理解和定位”;第二,它們“將社會從國家中釋放出來,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初步分離”;第三“是依法治國、私產保護和人權條款入憲,確立了新憲政設計的指導原則和精神基礎”【72】。高氏指出,1982年憲法在經過四次修訂后,“形成了多元復合的憲法體系”,“構成了一部新的憲政設計。這個新的憲政設計寄生在舊的憲政結構中,在受到舊的憲政秩序擠壓的同時,又從中汲取生命的動力”【73】。雖然“新的憲政設計今天仍是一種寄生性的存在,但悖論的是,這反而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唯有寄生,才能存活并成長”【74】。這便是“漸進式改革”的邏輯,也就是介乎“非常政治與日常政治之間”的“轉型憲政”。【75】

最后,高氏指出,1982年憲法制定以來的修憲活動,反映出這樣的一個趨勢,就是“現代憲政的基本價值”和原則已經逐漸被納入中國憲法【76】。從這個角度看,19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不僅僅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想的摒棄和對原有的1954年的社會主義憲法的“簡單回歸”,它已經“超脫了單純的社會主義憲法的教義性設定,而有著回歸百年中國共和憲政主脈的強烈價值指向與制度協同”【77】。高氏所說的百年中國憲政傳統,就是開端于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遜位和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這段歷史的憲政傳統。高氏的“大回歸論”【78】的理論視野還涵蓋“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和“海峽兩岸的最終和平統一”;有了這個視野,“以大陸中國為主體的現代中國的憲政轉型才能夠具有真正明確的價值基礎和制度取向”。【79】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憲法學   中國   憲法   話語   體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xxx色视频 成人免费短视频 | 日日摸夜夜夜夜夜添 | 免费看真人a一级毛片 | 91久久99|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_中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三级普 | 久久久久国产午夜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韩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呦呦 |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看看 | 深夜欧美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黄视频 | 能免费观看的韩剧 | 国产aav| 亚洲激情成人网 | 日本xxxwwxxx免费视频 |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 日本成人影院 | 欧美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三区 | 国产美女挤奶水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片 | 精品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 激情|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国产人做人爱视频精品 | 九九久久免费视频 | 午夜免费福利不卡网址92 | 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 日韩黄色在线观看 | 亚洲丁香婷婷 |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 | 欧美 日韩 中字 国产 | 最新精品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做爰 | 亚洲黄网址| 嘿嘿嘿视频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99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