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五”開始,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其中力度最大的一項工作就是推進節能減排。“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9.2%,從國際對比來看,任何國家都沒出現過能耗水平在短時間內能下降如此之快。“十二五”的目標是單位GDP能耗再下降16%。除了節能減排,人們注意到,新一屆政府更加注重食品藥品安全,著力推動安全發展,在處理公共突發事件的同時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較大,人們擔心為了穩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會不會又回到過去的老路上,轉型升級的步伐會不會減緩?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
沒有政府行為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難以進行
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轉型的大方向是什么?馮飛說:“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整體方向應該是以擴大內需為目標,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和包容發展。”
近期,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頻發,老百姓對此意見比較大,在應對相關的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管理方式逐漸從過于強調前置性審批轉到以過程監管為主,更加強調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僅是食品藥品安全,新一屆政府十分注重把應對挑戰、處理公共突發事件作為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抓手。比如應對禽流感疫情時,著力推動畜禽業轉型升級。在抓安全生產、環境安全過程中,把促進清潔生產、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等。
與此同時,我國越來越注重創新發展。馮飛說:“比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別于存量的產業升級,這是一種增量發展的思路。新興產業的發展,又能支撐和服務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輔相成。這種創新驅動的新型產業發展,讓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機遇,實現結構升級。”
經濟轉型首先要做的是體制機制轉型。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進行的。為了更有效地推動轉型升級,新一屆政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促進轉型升級。我們現有的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規模和速度擴張服務的,但在轉型的時候,特別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現行的體制機制反而形成了約束。在體制機制的問題上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核心是解決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最近,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拉開了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這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
增速下滑倒逼轉型升級,經歷痛苦更有利于長遠發展
當前,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轉型升級的步伐會不會減緩?馮飛說:“我想中國經濟是遠憂大于近慮,所謂遠憂就是我們現在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突出特點就是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一些因素如今正在消失,過去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比如要素低成本等正削弱,亟待形成新的經濟驅動力量和與現階段相適應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