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變遷路徑選擇:以全球視角和歷史遠見把汲取人類成功經驗和走中國道路有機融合,走中國改革創新之路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而向前發展。我們愿意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但不會照抄照搬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只有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終才能走得通、走得好。”“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理性引導改革潮流,探索適合國情的改革之路,是政治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世界歷史上堪稱最偉大的中國改革,是人類歷史上涉及人數最多、經濟改革當量最大、全球影響最強的巨大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如何順利達到勝利的彼岸,其中所蘊含的邏輯與規律亟待更深入的認識。制度的形成帶著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歷史的深刻烙印,特別是在有深厚文化傳承的國家,制度演變更是如此。諾斯在199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時指出:“離開了非正式規則的土壤,將成功的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正式政治經濟規則搬到第三世界和東歐,就不再是取得良好的經濟實績的充分條件。”世界上絕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制度形態,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少現代化發展模式,每一個成功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其正式制度形態都與不同國家歷史傳統、發展水平、文化環境、價值信念、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有機結合,鑄造出人類發展的典范。如果新的正式制度改革失去與本土條件融合的基礎,就會破壞原來的社會有機體的正常生命。今天從伊拉克到利比亞、再到埃及的現實讓我們更加警醒。中國漫長動蕩史帶給社會對國情的理解和對穩定的珍視,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浪漫的愿望不等于現實,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是對改革的干擾。卡爾·馬克思經常引用詩人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模板,必須在學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既要不斷改革,更要不斷創新。一要強調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須是自主創造的,是戰勝并超越自我。如果改革創新所導致的結果是喪失自我,便不是改革創新,而是自我毀滅。二要強調首創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雖然要借鑒學習別人的東西,但其結果絕不能與任何已有成果雷同。因此,照搬照抄即使行得通,也不是改革創新,而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三強調先進性,真正的改革創新應符合世界文明潮流、體現時代脈搏,能夠獨樹一幟、影響深遠、開創未來,而不是歷史倒退。中華民族具有海納百川、改革創新的傳統,我國不僅產生了“四大發明”、萬里長城、大運河等偉大創造,更是以諸子百家思想豐富了人類的精神文化寶庫。中國近現代以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道路之爭,本身就是中國歷史發展道路選擇中的改革創新。學習他國的成功經驗和制度模式對很多國家來說是一條捷徑。但由于不同國家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簡單的移植政治構架、經濟體制、法律制度等宏觀的制度大多是不適宜的。所以必須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自主實踐基礎上對外來的經驗進行取舍和適當的修正。制度先進與否,歸根到底必須以它實際上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來衡量。實踐是檢驗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唯一標準。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