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嶺村將紅色元素融入小區環境。運城日報記者 邢智軒 攝
陳家嶺村村民觀看移風易俗節目。(資料照片)
位于呂梁山南麓的河津市下化鄉陳家嶺村,曾因地處采煤沉陷區而陷入發展困境。如今,這里卻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現代化安置小區拔地而起、鄉風文明蔚然成風、村級治理高效有序。
從采煤沉陷區的危房危機到現代化社區的幸福安居,從傳統鄉村的治理困境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新局,陳家嶺村黨支部以智慧黨建為引擎,探索“黨建引領+數字賦能+群眾參與”模式的生動實踐,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憂居”到“優居”:黨建領航托起村民安居夢
走進陳家嶺村搬遷安置的翰林梅苑小區,只見現代藝術與古典美學巧妙融合;綠意盎然的園林景觀隨步變換,德孝故事隨處可見,戲臺、日間照料中心等配套設施完善,既延續了傳統村落的鄰里溫情,又通過文化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載體注入城市生活品質,一幅城鄉文明和諧共生的新型社區圖景呈現在眼前。
“誰能想到我們也住進了現代化小區,如今的生活可真是大變樣了!”一戶搬遷村民笑著說。
陳家嶺村是典型的資源型山區村,村內耕地2359畝,2000余位村民在此生活。過去,長期的煤炭開采使得村域內560戶房屋淪為危房,適齡青年因住房問題婚嫁困難,人口流失日益嚴重,村莊面臨“空心化”危機。2017年,借著全省采煤沉陷區治理政策的東風,陳家嶺村計劃啟動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
即使現實狀況嚴峻,但讓村民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山村也并非易事。為此,村里多次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黨員代表大會、村民大會等,了解村民意見。
“我們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村民最大的顧慮就是新房能不能建起來,建房的資金從哪里來。為了打消大家顧慮,我們排除萬難,70余名黨員干部一戶戶走訪、做思想工作,最終決定通過政府支持、企業投資、村民自籌、村集體墊付等形式,保障搬遷項目順利實施。”下化鄉副鄉長、陳家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云峰說。
2018年,陳家嶺村搬遷安置項目正式啟動。在政策的支持、村“兩委”干部以及黨員的努力下,很快,村民期盼的搬遷安置小區拔地而起。
如今,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小區翰林梅苑設施完備,7棟住宅樓、562套住房、32套門面房、600余個車位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讓村民實現了從“憂居”到“優居”的轉變,也激活了社區經濟,實現了“下山”與“進城”的雙重跨越。
“現在,小區居民入住率能達到80%,還有不少村民家中正在裝修。小區內還有一棟新樓正在規劃建設中,建設完成后,會有更多村民享受到搬遷安置的好政策。”陳家嶺村黨支部委員李繼鵬說。
從“治理”到“智理”:智慧黨建賦能基層治理
從山村到城市,從小院到樓房,居住條件的變化,隨之也帶來了治理新題。陳家嶺村以破題思維主動求變,赴浙江等地考察取經,因地制宜推出“智慧黨建+積分管理”雙輪驅動模式,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徑。
什么是“智慧黨建”?積分管理制又如何運行?通過“村級服務平臺”小程序可以有直觀的感受。
“5月7日下午4點,陳家嶺村黨支部聯合河津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化館在小區德孝廣場舉辦‘移風易俗節日展演陳家嶺村專場’文化演出活動,邀請大家前來觀看。”5月6日,陳家嶺村網格員趙彩云通過“村級服務平臺”小程序“一鍵”觸達800余名村民。
村民打開手機,第一時間就收到了活動通知?;顒赢斕?,節目還未開場,不少村民已經早早到場等候,臺下座無虛席。
“移風易俗專場演出圓滿完成!”演出結束后,李繼鵬在小程序的“村友圈”內發了這樣一條動態,并配上了演出時的現場照片。
“現在我們村大小事都會通過網絡向大家通知。通過平臺,黨組織能夠實時了解群眾需求,迅速響應并安排幫扶措施。”王云峰說。
這個小程序的作用遠不止于此。“三務”公開、村民說事、服務日記……村內大小事全部以數據化、智能化的方式得以展現、留存。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積分制服務。
積分制管理模式是陳家嶺村為調動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積極性而“量身定制”的一套管理辦法。從積分制的制定、討論到實踐,全體村民全流程參與、全方位監督、全閉環運行。村民參與環境整治、文明鄉風建設、志愿服務等活動都能獲得相應積分,這些積分可在積分超市兌換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積分管理內容涵蓋社會治安、公益美德、鄉村建設等方面,并且明確加分項和扣分項,村民可以在平臺自主申報積分,兌換生活物品。所有積分會按照居民組、黨員個人、家庭等進行排序,激發大家參與動力。”李繼鵬說,去年,陳家嶺村村民年度兌換物資達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陳家嶺村將翰林梅苑小區的物業費、暖氣費與積分制管理辦法掛鉤,讓村民在參與治理中切實得好處、享實惠。
“村民們的暖氣費和物業費全部由村內承擔。村民需要預先繳納物業費和暖氣費,隨后村里將返還費用。如果哪一位村民存在扣分情況,將按照扣分情況相應扣除部分返還費,以此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減少違規行為。”王云峰說。
從“養老”到“享老”:智慧醫療筑牢健康“屏障”
上午11點,陳家嶺村日間照料中心飄來陣陣飯香。“今天中午主食是南瓜面片。”廚房里,廚師正麻利地切菜、炒菜,熱飯即將出鍋。
陳家嶺村日間照料中心由村集體出資510萬元興辦,建有公寓房22間,主要為村內7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務。在這里,老人住宿免費,子女僅需交納每日4元錢餐費,老人便可以享受一日三餐。同時,該中心配備有棋牌室、醫療室、多功能活動室等設施,讓老人閑暇有處去、不適可就醫。
“日間照料中心就是按照老人需求打造的一間‘享老樂園’,從桌椅板凳上的拐杖卡口,到老人宿舍床頭的24小時緊急呼叫器,再到廁所衛浴的起身扶手,所有設備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方便老人使用。”李繼鵬說,目前,有30余位老人在日間照料中心吃飯、住宿。
“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在這住都享清福了,既可以養老,還能享受智慧醫療服務,比養老院還好呢!”一位老人笑著說。
老人口中提及的智慧醫療,并非僅僅是床頭的24小時緊急呼救設備,而是陳家嶺村提供的多元化智慧醫療服務。
日間照料中心的二樓,就是陳家嶺村智慧醫療室。室內設有身高體重測量儀等自助機,村民可借助機器進行血壓、血糖、血氧等多項健康指標的測量,并生成體檢報告。
“我們村配備了智慧醫療系統,現在已經將村民的基本信息、病案等全部錄入系統,村民在就醫時醫生能及時了解病人病史等,提高就醫效率。”陳家嶺村村醫表示,接下來,陳家嶺村還將在此基礎上,發展遠程醫療。
此外,陳家嶺村積極整合志愿者、網格員力量為村內的老年人提供特色服務,豐富老年人的閑暇生活。同時,村集體每年為60周歲以上的村民發放老齡補貼,60至70周歲每月發放50元,70至80周歲每月發放60元,80至90周歲每月發放70元,90周歲以上每月發放100元,在全村營造“尊老敬老、崇德向善”濃厚氛圍。20多年來,累計為60周歲以上村民發放福利170萬余元。
從“舊俗”到“新風”:紅白理事涵養文明鄉風
從為了面子借錢擺酒席到按照紅白理事會規程執行,從大操大辦到溫馨簡辦……在陳家嶺村,曾經每逢紅白事必擺流水席的喧鬧場景正在悄然改變。
“昨天,剛有一戶村民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置辦了酒席。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在這里辦紅白事,省錢又省心。”李繼鵬說。
這些變化折射出數字化治理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近些年,為改變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村“兩委”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為村民操辦紅白事提供了“硬性標準”。
“紅事上,一桌的煙酒總價在100元以內,若超出標準,捐助村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生活補助5000元”“紅事席面執行8個碟子、6個碗、1個盆的標準,不得超過500元(含煙酒、飲料)”“白事實行文明、健康的喪事禮儀,提倡放哀樂。不用樂隊只放哀樂的獎勵500元”“原則上不允許村民組織過滿月、周歲、十二歲、升學宴、喬遷等,如確需操辦,事前向紅白理事會申報,不得超過5桌”……在宴會大廳,《紅白理事會章程》中村民關心的重點內容全部摘要上墻,村民一看便知。
據了解,自陳家嶺村紅白理事會章程執行以來,19戶超規格辦理的家庭為日間照料中心捐助8.8萬元并公示,累計為28戶婚喪嫁娶村民節省82萬余元,有效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人情債”不再成為村民的困擾,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德孝文化也在文明新風的滋養下開出“新花”。陳家嶺村連續舉辦兩屆“德孝文化節”,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各20名,共發放獎勵4萬元。
從“面子消費”到“里子文明”,從“被動約束”到“主動參與”,陳家嶺村的蛻變彰顯著數字治理的深層力量。這樣的創新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讓文明新風在鄉村土壤中深深扎根。(運城日報記者 曹欣怡 邢智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