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面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新藝科要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承擔起創造中國文藝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歷程中,中國的藝術學科也經歷了對世界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對傳統文化的刷新認知,而今爬坡過坎,百年夢想,呼之欲出,在這樣的歷史關頭,藝術學科被賦予雙重使命:既要成為科技革命與文化創新的融合樞紐,又要擔當中華文明現代性轉化的先鋒力量。這種歷史定位要求新藝科突破傳統學科邊界,在服務國家戰略與文明重構的坐標系中重新錨定價值維度。具體而言,我們的藝術學科要加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必須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作為我們思考新藝科的依據。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特征,對新藝科人才培養提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特殊要求,這要求對精英主義的傳統藝術教育范式進行重構。其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將超大規模人口壓力轉化為“創造力人口紅利”,以大數量、小規模、集群式創新創造,擺脫西方個人主義藝術創造的理論桎梏,取代精英主義的天才論、靈感論,構造兼容個人創造與集體創新、連續創新的藝術創新創造機制,形成兼具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的藝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藝術教育上則要求構建梯度化、差異化的分層培養體系。在基層夯實全民審美素養,通過數字美育平臺普及藝術和美育基礎教育;在中層培育百萬級文化創意產業技術人才,滿足文化消費升級需求;在頂層鍛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戰略型藝術創新人才,解決“有高原沒有高峰、有名家沒有大師”的痛點和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的“卡脖子”問題。這種分層體系既需要職業院校與頂尖藝術院校的錯位發展,也依賴社會美育等柔性教育制度的支撐。在文化戰略上要形成區域協同培養網絡,依據東部技術創新、西部文化挖掘、中部產業轉化的區位優勢差異化布局,分區域發展科技藝術創新、非遺傳承、設計賦能產業的特色人才,避免同質化競爭和重復建設。最終在全民審美提升、國家形象塑造、民生產業升級等各維度形成獨特動能,使新藝科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創新的戰略支點,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新時代的藝術學科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己任,要求我們的藝術人才超越自我表現,在社會運用場景中發現自己的用武之地,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創造自己的用武之地。要在藝術學科的學子中培育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教學上須通過構建覆蓋城鄉的美育浸潤工程,將公共藝術創作、社區文化空間營造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從社會需求中捕捉創作靈感的敏銳度。同時深化藝術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使學生掌握解析不同群體審美訴求的方法論,在老齡化社會適老設計、兒童友好型城市構建等現實課題中體現藝術的人文關懷。在實踐路徑上,新藝科需創建“社會需求導向”的創新生態系統。藝術人才培養應建立與基層治理、文化惠民工程聯動的機制,開發覆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美育推廣、文化遺產活化的實踐平臺。這種實踐轉向要求我們必須大膽重構傳統工作室教學模式,重點培育學生在城鄉公共空間再造中的協同設計能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中的創意策劃能力,在社區美育體系構建中的組織協調能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藝術學科創新型人才,要大力發展交叉創新學科,超越文理分科的傳統思維,以問題為導向重組課程模塊,這種知識重構又需要建立跨院校的“科藝創新聯合體”。在產業革新層面,藝術教育應主動對接先進制造業升級需求,建立“雙向賦能”的協同創新機制,讓藝術想象力的介入成為破解“卡脖子”技術瓶頸的奇兵。讓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提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度。使藝術教育成為驅動雙文明協調發展的戰略引擎。同時在社會建構向度,需要形成“全域美育”的生態培育系統。這要求藝術學科超越專業教育范疇,構建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的全民審美素養提升體系。以大規模的社會美育提升全民素養,加快構造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藝術人才要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工業設計、數字媒體、流行文化傳播等領域突破技術和話語權的雙重“卡脖子”瓶頸,使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技術精進與人文升華交相輝映的中國氣派。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的藝術學科人才必須傳承天人合一的中華生態文明思想,在生物圈層重構中確立藝術學科的生態位。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持久戰,用生態藝術、可持續設計重構人與自然的美學關系。建立生態優先的創作倫理框架,引導學生深度理解“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態哲學,將山水畫論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轉化為當代空間營造準則。重構藝術批評標準體系,提倡低碳環保、生物多樣性友好、環境友好的創作原則。開發“生態藝術史”課程模塊,系統梳理傳統造物、造境智慧中的可持續基因,反思不計成本、單向度追求規模和刺激的當代創作慣性。課程體系上構建將仿生學原理、生態材料學、環境心理學等跨學科知識系統納入藝術學科,讓生命教育、自然教育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同時,有意識地將藝術創作與全民生態意識培育相結合。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中國文化話語權,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效能,要求我們的藝術人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良好的全局觀。新時代語境下的新藝科,首先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刻提煉中華文明標識,建立藝術學子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感情和精微理解,通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話語體系,破解西方中心主義話語霸權;同時要培育藝術學子們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主動意識,培養“保管員”“守護人”“傳承者”“弘揚者”,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超越表層符號挪用和文化消費主義,尋找其在當代場景中解決時代問題的功能。這是守正固本,同時也要以包容互鑒來補中益氣。我們的藝術教育要提升藝術學子們文明互鑒的意識,著意提升其學習和消化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的能力,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學習能力,是我們的豐富性和不息的創造性的重要根源。要培養藝術學子們應對全球文化博弈的意識形態斗爭能力和文化安全意識,有目的地開設文化傳播學、跨文化對話等課程,使藝術教育成為塑造文明型國家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作者:邱志杰,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天津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藝術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