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猶如一聲清亮的號角,為農村基層治理吹來了崇廉尚潔的新風。這份聚焦“最后一公里”的制度文件,既立足當下扎緊權力監督的“鐵籠子”,更著眼長遠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廉政防火墻”,其背后彰顯的是對基層治理痛點的精準把脈,更是對億萬農民群眾利益的深切守護。
“微權力”也需要被監督。農村基層干部身處服務群眾最前沿。從項目建設到組織選舉,從資金分配到社會管理,要將權力運行的每個環節都置于聚光燈下,通過“四議兩公開”制度的深化落實、村級財務聯審聯簽的剛性約束,讓決策過程透明化、資源分配制度化,真正實現“干部用權有清單,群眾心里有本賬”。
讓群眾成為基層監督的“眼睛”?;鶎颖O督難,難在信息不對稱,難在監督渠道不暢通。《規定》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加強基層監督信息化建設,結合實際建立或者運用信息化平臺監督基層公權力,監管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暢通檢舉舉報渠道??此剖羌夹g手段的升級,實則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試想,當農民群眾用手機輕輕一點,就能查詢到自家的補貼是否足額發放、村里的項目進展如何,當每一筆集體資金的流向都能在平臺上清晰可查,監督便從“少數人的專職”變成了“多數人的參與”。這種“互聯網+監督”的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監督的時空壁壘,更激活了群眾參與治理的主體意識,讓“微權力”運行全程留痕、可追溯,讓“暗箱操作”無處遁形。
要嚴管,也要讓擔當者“輕裝上陣”。要明確容錯糾錯和澄清機制,為改革者護航,為擔當者擔當?;鶎又卫砬ь^萬緒,鄉村全面振興任重道遠,廣大基層干部既要有“干凈”的底線,也要有“干事”的底氣。當那些在產業發展中敢闖敢試的干部不因一時失誤被“一棍子打死”,當那些因堅持原則得罪人的干部能及時得到澄清正名,基層治理才能真正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誤、打擊腐敗”的良好生態,讓想干事的人有舞臺,能干事的人有底氣。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基層始終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神經末梢”?!兑幎ā返某雠_,不僅是一份“廉潔履職清單”,更是一份“鄉村全面振興承諾書”。唯有讓廉潔之花在田間地頭綻放,讓清風正氣浸潤基層治理,才能真正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作者:錢虹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