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深的根基。紀檢監察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決定了其不僅是懲惡揚善的利劍,更是凝聚人心的紐帶。唯有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監督執紀的血脈,以思想的深度校準方向,以制度的剛性框定邊界,以情懷的溫度焐熱人心,才能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讓民生福祉扎入時代的土壤。
謀需以深,校準為民坐標。群眾關切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存與發展。監督執紀的核心思路在于主動破題,變末端問責為前端防控。要構建“網格化”監督模式,將紀檢監察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聚焦政策落實的堵點、權力濫用的盲點、群眾利益的痛點,用“嵌入式”監督發現“沉默的訴求”。監督的力度,就是民生的溫度,唯有以“解剖麻雀”的精細精神,將民生政策從“文件語言”轉化為“落地實效”,才能避免惠民工程淪為“半截子工程”。這需要的不僅是發現問題的敏銳,更是系統施治的智慧,既要織密“不能腐”的籠子,也要擦亮“不想腐”的鏡子。
行需以韌,守護民心點滴。民生之利,既要“謀當下”,更需“利長遠”。紀檢監察工作要以制度之力打破“治理孤島”,要推動小微權力清單化、惠民資金透明化、群眾監督常態化,將“權力如何用、資金怎么流、效果如何評”標準化為可操作的制度鏈條。要不斷探索構建智能化監督平臺,讓數據跑腿,讓責任留痕,既破解“熟人社會”的監督難題,又倒逼干部從“應付檢查”轉向“主動作為”。這種治理模式的升級,實質是通過重構監督生態,讓民生工程從“少數人定”到“多數人議”,從“暗箱操作”到“陽光運行”,最終在干部心中植根“為民用權”的敬畏。
治需以誠,書寫人心答卷。紀檢監察工作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心向背始終是終極標尺。所謂“誠”,既有面對問題的坦誠,敢于刀刃向內,向“庸懶散浮拖”亮劍,向“踢皮球式敷衍”開刀;更要有貼近群眾的誠意,用“腳力”丈量民情,用“耳力”傾聽民意,讓群眾呼聲成為監督執紀的“指南針”。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走進田間全是辦法。破除官僚主義的關鍵,在于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群眾參與貫通,讓老百姓成為政策落實的“同盟軍”而非“旁觀者”。當群眾的“急難愁盼”被紀檢監察機關的每一次行動回應,當每一個訴求的解決都成為干部作風轉變的鏡像,“人心政治”便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執政根基最深的滋養。(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紀委監委 朱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