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風吹綠三衢大地,在鄉村田間地頭,一群年輕干部踏田埂與村民共采野菜的場景,成為鄉村全面振興圖景中躍動的青春符號。這場“野菜筐里的實踐課”,折射出新時代年輕干部培養的深層邏輯:在“中國胡柚之鄉”——常山,青年干部正以躬身入局的姿態,將“摘野菜”的農事體驗轉化為作風錘煉的契機、連心共富的紐帶、鄉村全面振興的火種,為“浙里青春”寫下鮮活注腳。
沾露識農苦,躬身礪初心。田間地頭是檢驗干部作風的“試金石”,年輕干部若只是坐在辦公室聽匯報、隔著屏幕看數據,難免與真實民情隔著一層“濾鏡”。走進田野,親手采摘帶著晨露的水芹菜,俯身辨識野草中的馬蘭頭,方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艱辛,感知“民生無小事”的分量。青年干部在與農民同勞動、共謀劃中,通過“腳下沾泥”掌握農情,才能讓政策制定更接地氣。這種“泥土味”的實踐,正是祛除“驕嬌”二氣、錘煉務實作風的必修課。
竹籃裝民意,心間架橋梁。“野菜籃里裝民意,田埂邊上話家常。”年輕干部與群眾圍坐田間,聆聽村民對增收的期盼、對政策的建議,恰是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場景。在常山縣,干部與群眾共謀農旅融合,讓礦山變景區、胡柚成品牌,正是源于對民意的深度洞察。這種“同吃同勞同謀”的互動,打破了干群間的“無形墻”,讓干部從“外來者”變成“自家人”。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唯有與群眾汗灑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才能真正讀懂基層這部“無字之書”。
田壟萌新芽,山水書傳奇。野菜雖小,卻能撬動發展大文章。年輕干部在采摘過程中,既能發現傳統農耕文化的當代價值,更能以創新思維激活鄉村資源。近年來,常山縣深耕“土特產”文章,適時轉變觀念、探索新路,挖掘胡柚的“十八般武藝”,研發90余款相關產品,實現胡柚身價的大跨越,印證了“田野蘊藏無限可能”的真理。年輕干部當以“摘野菜”為切入點,既傳承“靠山吃山”的生態智慧,又善用新技術、新業態,讓野菜變成“特色商品”,讓農田升級為“體驗課堂”,讓農旅融合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
春風拂過希望的田野,年輕干部的身影與翠綠的野菜交織成鄉村全面振興的動人畫卷。這場“摘野菜”的活動,本質上是新時代“蹲苗”工程的縮影——它讓年輕干部在躬身實踐中強筋壯骨,在傾聽民聲中校準方向,在創新探索中點燃夢想。正如焦裕祿治沙、谷文昌種樹,唯有將青春扎根泥土,才能讓理想的枝葉觸及蒼穹。期待更多年輕干部走進田間地頭,以“野菜”為媒,以實干為舟,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航程中乘風破浪、奮楫前行。(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何家鄉人民政府選調生 徐文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