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正值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隆重開幕。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李閩榕發表專題演講《研創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評價大模型 賦能新時代新質生產力和科技強國建設》,正式發布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該大模型由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協同安徽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聯合研發,旨在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評價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科技成果評價“指揮棒”: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呼喚智能升級
科技成果評價是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衡量和認定,黨和國家對科技成果評價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強調,“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用好科技成果評價這個指揮棒,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這一重要論述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和科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李閩榕指出,傳統的科技評估存在“連評帶估”、無法準確評價、定性評估多、定量評價少、效率低、主觀強等問題,難以對科技成果的綜合價值、應用前景和風險等級進行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準確評價。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通過多維度數據分析與價值評價,實現科技成果的客觀量化、科學高效評價,為提高科技成果評價效率、效益和客觀公正性提供了智能化科學工具。
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融合科技成果評價標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引擎”
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數據資源豐富、算力強大的優勢。李閩榕表示,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的研發和構建必須遵循正確的原則和思路:一是深入認識把握創新的本質,全面科學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價值;二是深刻把握創新現狀和創新能力的關系,科學評價科技成果的創新能力水平和層級;三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對科技成果的綜合和單項價值進行客觀、準確、科學、高效的定量化評價;四是科學把握科技成果的共性與特性的關系。
李閩榕介紹,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整合雙方資源,共同組成課題組和研發團隊,前后歷時一年,研創和構建起了全球首個“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該模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以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創辦10年來的科技成果評價案例為基礎,結合安徽省3000多項科技成果數據,經過模型構建、案例驗證、標準訓練和調試校準等階段完成技術攻關。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客觀高效評價科技成果的綜合價值
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評價大模型的構建,能夠兼顧不同學科、不同產業領域科技成果特性和兼容多種評價標準,具有廣泛適用性。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客觀、準確、科學、高效地量化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單項價值和綜合價值,以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強國建設。
李閩榕介紹,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研發和構建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評價大模型,具有雙核智能架構、技術融合標準、多維分類評價、動態升級優化的顯著特點,能夠促進科技成果供求雙方有效對接、實現科技成果評價升級和高效轉化,為金融機構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符合客觀實際的依據、實現資金投入和效益產出雙贏,為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符合客觀實際的依據,幫助規避科技創新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李閩榕表示,在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的研發調試過程中,安徽創新館向項目組開放安徽省科技成果數據資源,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協助數據標引工作,為大模型研創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安徽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聯合金融機構、產業園區,打造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評價、交易和融資的全鏈條科創服務體系,努力為安徽省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貢獻智慧和力量。與會的專家領導表示,科技成果評價大模型的正式發布和推廣應用,不僅是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應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邁向更加智慧化、高效化的重要標志,將會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