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需要以更宏闊的視野審視文化發展,用創新的思維激活傳統基因,在守正創新中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讓文化強國在新時代唱響最強音。
深植文化根脈,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涵養精神品格。當故宮博物院將186萬件文物數字化呈現在人們眼前,當敦煌研究院用科技讓千年壁畫“活起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現代重生,更是文明傳承的創新智慧。從良渚古城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到三星堆考古揭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每一次考古發現都在夯實民族文化根基。廣大黨員干部要扎根文化沃土,帶頭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深挖地域文脈精神內核,創新運用數字展館、沉浸式體驗等載體活化歷史資源,推動“非遺進校園”“典籍進社區”等活動常態化開展,建立基層文化實踐基地。以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好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在古籍整理、古建修繕中厚植家國情懷,讓文化根脈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時代生機,筑牢民族精神共同體。
注入科技動能,以更開放的創新思維激活傳統基因。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將農耕智慧與數字藝術完美融合;《長安三萬里》動畫電影讓唐詩在銀幕上翩然起舞;數字敦煌工程用8K技術再現壁畫纖毫之美。這些文化創新實踐無不揭示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破繭成蝶的升華。廣大黨員干部要爭當文化創新先鋒,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運用3D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賦能文化表達。通過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搭建多元創作平臺、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聚焦群眾文化需求,打造既有歷史底蘊又富時代氣息的文藝精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在守正創新中構建現代文化生產體系,以文化事業體制改革為工具來破除發展桎梏,用文化創新成果增強群眾獲得感,讓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綻放時代光彩,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構建話語體系,以更智慧的傳播策略講好中國故事。從《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輸出中國式科幻美學,到網絡文學海外用戶突破1.5億;從“漢語熱”席卷全球180個國家,到中國網絡游戲占據海外市場30%份額,這些文化出?,F象標注著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堅實步伐。廣大黨員干部要搭建文明對話橋梁,支持推動跨國文化項目落地。依托中華文化體驗中心,在進出口博覽會、服貿會中嵌入非遺文化活態展示,構建雙向交流機制。靈活運用短視頻跨文化敘事策略,將二十四節氣智慧轉化為全球生態議題解決方案,讓傳統文化數字展成為世界青年共享的東方美學課堂,在文明互鑒中彰顯中國智慧的當代價值。
(作者:吳騰,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