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如同參天大樹的根系,深植于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末端環節”,更是感知社情民意的“末梢神經元”。我們要以系統性思維疏通治理“毛細血管”,用創造性實踐打通服務“末梢循環”,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建引領強根基,鍛造治理“主心骨”。基層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定盤星”,關乎治理方向不偏、群眾根基穩固。必須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機制,推動黨組織向網格、小區、業委會延伸,構建“黨組織領導、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治理架構。通過規范民主議事制度,完善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機制,保障群眾知情權、監督權;深化“黨員責任區”“先鋒示范崗”建設,引導黨員在老舊小區改造、環境整治等工作中亮身份、解難題。基層干部應厚植“泥土氣”,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院壩懇談會”,將黨的政策宣傳到戶、服務落實到人,真正把基層黨組織打造為凝聚群眾的“紅色堡壘”。
多元共治聚合力,延伸服務“半徑”。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聯動”,是破解資源分散、效能低下的關鍵路徑。面對群眾訴求多元化、矛盾復雜化的新形勢,僅靠行政力量“大包大攬”已難以適應治理需求。需構建“一核多元”治理體系,搭建“網格議事廳”“陽光問廉”等協商平臺,完善“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反饋”閉環機制,確保民意“上得來”、政策“下得去”。推動社會組織、鄉賢能人、志愿者等力量深度參與,建立矛盾調解“人才庫”,培育“法律明白人”“鄰里調解隊”,實現“小事現場調、難事聯合解”。同時,探索“積分制管理”“紅黑榜公示”等激勵機制,將志愿服務、環境維護等納入積分兌換,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共治格局。
數字賦能增效能,激活智慧“末梢”。數字化是破解基層治理“人少事多”矛盾、提升精準服務能力的必然選擇。隨著“指尖辦事”“云上生活”成為常態,傳統治理模式面臨響應遲滯、供需錯位的挑戰。需推進黨建、綜治、民生等網格“多網合一”,構建“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的智慧治理平臺,實現信息采集、事件處置、民生服務“一網通辦”。加快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推動養老認證、醫療報銷等高頻事項“指尖辦”“就近辦”,破解“數字鴻溝”難題。針對老年群體,開展“智能設備進家門”培訓;面向青年群體,開發“線上議事”“云上監督”模塊,讓科技既提升治理效率,更傳遞民生溫度。
(作者:吳智洋,浙江省桐鄉市烏鎮鎮元豐村選調生)
